罗传彬:课本里的赣鄱文化

山水庐陵 严伟 摄

山水庐陵 严伟 摄

江西,位于我国东南部、长江中下游南岸,得名于公元733年唐玄宗设江南西道。春秋属吴,战国属楚,自古就乃“吴头楚尾、粤户闽庭”的形胜之地。

江西,水网稠密,名山环列。这里澄江似练、万水皆清,赣、抚、信、饶、修五河纵横,浩浩汤汤归鄱湖,“赣”与“鄱”的相加,就是整个江西。这里翠峰如簇、千山竞绿,庐山、三清山、龙虎山、井冈山,山山相依比肩而立,可谓“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

江西,因水而名,缘水而兴。在纵情流淌的川涧清流滋养下,赣鄱大地“物华天宝,人杰地灵”。陶瓷文化领先世界,书院文化独领风骚,稻作文化源远流长,人文巨擘群星璀璨,诗词歌赋著述充栋,让江西在语文课本中“走红”“出圈”。现以人教版教材为例,将课本里的赣鄱文化浅作梳理,以希激励新时代江西水利人以更强的文化自信,谱写治水兴水新的壮丽篇章。

水润红土写荣光

坐落于赣江中游的吉安,是我的家乡,亦是人文渊薮之地,孕育了自成一系的庐陵文化,以“三千进士冠华夏,文章节义写春秋”著称于世。千百年来,无数先贤崇文重教、秉持忠义,“五忠一节”便是最具代表性的人物。

“文忠”欧阳修,“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醉翁亭记》,九年级上册),“功名事业三朝相,道德文章百世师”是其一生的真实写照。“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小池》,一年级下册)“文节”杨万里开创“诚斋体”,“师法自然”脍炙人口。“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过零丁洋》,九年级下册)“忠烈”文天祥以诗明志舍生取义,如雷贯耳焰耀古今。“忠襄”杨邦乂、“忠简”胡铨、“文忠”周必大,也个个铮铮铁骨、忠于社稷,令人敬重。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忠烈气节早已汇入滔滔赣水,流淌在江西人的血脉里,塑造着赣鄱儿女集体人格。正是在这样一片忠义报国的沃土之上,中华民族的红色血脉得以生根赓续。“在井冈山艰苦斗争的年代,毛主席住在茅坪村的八角楼。每当夜幕降临的时候,八角楼上的灯就亮了”(《八角楼上》,二年级上册),它照亮了中国革命前进的方向。朱德的扁担挑出了井冈山下把粮担的官兵一致,更挑出了革命斗争不怕难的星星之火(《朱德的扁担》,二年级上册)。一生清贫(《清贫》,五年级下册)的方志敏同志,始终坚信“中国一定有个可赞美的光明前途”(出自《可爱的中国》)。陈毅同志“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梅岭三章》,九年级下册),毛泽东同志咏叹“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七律·长征》,六年级上册),尽显革命家的宏伟气魄与磅礴气势。

赣州瑞金沙洲坝村,“毛主席在江西领导革命的时候,在那儿住过”(《吃水不忘挖井人》,一年级下册),他带领军民挖井解决饮水难,汩汩清泉映照出为民情怀与军民深情。1934年,毛泽东同志提出“水利是农业的命脉”这一著名论断,共和国治水实践自中央苏区启程。红井,不仅是我们党团结带领群众建设的第一处农村饮水工程,也标志着江西水利人在党的领导下,书写了共和国水利史浓墨重彩的第一笔。

岁月流转,根脉犹存。数十年征程,江西水利人攻坚克难,矢志不渝。新时代十年,习近平总书记“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落地生根,江西水利人不负期望,恪尽兴利除患保安之责——长江之畔,江西段崩岸应急治理工程提前4个月竣工;全省1664座病险水库“去病除疴”,五年任务三年完成;勇战洪魔,智斗旱魃,惠民济生,赣鄱大地不断上演治水兴水新的实践。

翠青山水竞风流

江西山川逶迤,水色秀美。“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望庐山瀑布》,二年级上册)诗仙李白出游金陵时途经庐山,写下千古绝唱。苏轼改迁汝州经过九江,与友人同游时,也在此留下了“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题西林壁》,四年级上册)的传世名作。

瀑布云雾、横岭侧峰,动静相合、刚柔并济,庐山的独特壮美,引得文人墨客流连忘返留下诗篇,是江西文化的瑰宝,也是江西风景独好的最佳代言之一。尤其是含鄱口,左拥五老峰,右抱汉阳、九奇、太乙诸峰,大有一口汲尽山麓的鄱阳湖水之势,真是“千里鄱湖一岭函”。这庐山与鄱阳湖,一个峨冠博带,一个柔波粼粼,历经风雨却形影不离,相依相偎在绿原沃野之上。

除鄱湖涵养的庐山外,千里赣江及沿岸的动人景致亦是语文课本的常客。“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黄庭坚于赣江之畔登阁远眺,在《登快阁》(高中选择性必修)中绘景抒情述志,山水广大明朗,令其顿有感悟。更有千古第一骈文《滕王阁序》(高中必修),“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将水之美及由水孕育涵养的人文自然之美,描绘得荡气回肠、摄人心魄。

山、江、湖交融,可以说是江西最大气的存在,也是对世人最长情的告白,同时更饱含着水利人的奉献与担当。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每次来赣,都对江西的青山秀水念兹在兹。江西水利人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初心如磐护江河,力求每一滴水都能蕴含自然法则与治水智慧,绘染“山水竞秀美如画,只此青绿看江西”的新时代《千里江山图》。

文脉悠长贯古今

太一生水润万物,故而水脉亦文脉。长江,是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她自西向东奔流而下,在流经江西时留下了一段152公里的“黄金水道”,也衍生出一条熠熠生辉的文化长廊。

这水道走出了“无江西人不成市场”的江右商帮,传递了悠扬中外的不绝瓷韵。“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江州司马白居易所著《琵琶行》(高中必修),将唐朝浮梁茶叶经营盛况扬名于世。景德镇瓷器也踏着海上丝绸之路的浪花,成为风靡全球、经久不衰的热销品。而宋朝吉州窑的木叶盏和明清官窑的御瓷,更以水纹装饰,或大气、或澎湃、或灵动、或纤细,是先民观察水之走向、崇尚古朴的自然表现,有着极高的美学价值和艺术魅力,水、土、火在此深深交融。

那长廊则承载着绵延不绝的江右文脉。作为中国书院文化的起源地和重要发展地,“江西书院甲天下”。白鹿洞书院、象山书院、鹅湖书院、白鹭洲书院,并称“江西四大书院”,是为引领全国书院文化之翘楚。其中,白鹿洞书院名列“中国四大书院”之一,书院山长、理学大家朱熹订下的《白鹿洞书院揭示》,成为学规典范,影响至今。其在《观书有感》(五年级上册)中,写下“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被历代文人学者奉为圭臬。鹅湖之辩开创学术自由争辩之风,而鹅湖书院更是见证朱熹、陆九渊、吕祖谦之间的“和而不同”,成为后世佳话。白鹭洲书院延续办学800多年,人才辈出,培养了文天祥等一批批匡时济世、大义凛然的志士俊杰,正气长存流芳千古。

江右文化如同古树坚韧生长,善利万物的水无声滋润着它的根基。赣鄱大地上,水利的守望同样跨越千年:泰和槎滩陂、抚州千金陂、潦河灌区、上堡梯田、婺源石堨,5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古意焕新,尽显灌溉智慧与融合美学。2处国家水情教育基地、50家国家级水利风景区,一批“水文化宣传展示”精品展馆,让现代水利和传统景致相结合的画卷跃然如见。以《江西水文化》为代表的文学丛书与系列作品层出不穷,宛若清泉涌动。过去与而今相连,传统和现代碰撞,令水利这个古老的行业焕发出新的耀眼光芒。

沃野欢歌满目新

从古至今,稻米都是中国人重要的粮食来源和文化依托。江西,不仅是稻作文化重要发祥地,是中华文明的根基和演变过程的鲜活体现,也蕴藏着中国人的理想世界、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六年级下册)一生征战沙场的辛弃疾,晚年隐居上饶,夏夜的田野让他有感而发。清风、明月、稻花,惊鹊、鸣蝉、蛙声,以动写静、以声入画,农事的和谐、生活的安宁在山水间缓缓流淌,抚慰焦灼的人心。“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这首清新宁馨的《清平乐·村居》(四年级下册)同样从侧面反映出南宋虽战事不断,但江西依旧是盛放乡愁的朴素安适之所。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归园田居》,八年级上册)陶渊明辞官回乡后,打理田园颇有滋味,词句中洋溢着愉快的心情和对归隐的自豪。而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桃花源记》,八年级下册)所描绘的淳朴田园梦,则是对江西“鱼米之乡”的生动诠释,也让江西成为诗意田园的代表。

田水映天,千秋兴替,农耕智慧,沧桑变迁。稻作文化在不断创新与传承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江西水利人也鼎新革故,演奏着新时代稻、水、人的协奏曲。大力改造全省140余处大中型灌区,持续攻坚农田灌溉“最后一公里”问题,着力畅通农田灌溉“末梢循环”;坚持改革和科技双轮驱动,以农业水价综合改革鼓风扬帆,创新灌区投融资体制机制;智慧灌渠流经大地田园,数字滴灌悉心呵护幼苗生长,灌区现代化建设大步向前迈进,“喜看稻菽千重浪”的现代农业画卷在赣鄱大地铺陈。

水之于赣,大善大美。悠悠赣水孕育传承赣鄱文化,使之成为江西行进于历史长河中最充沛的养分、最深沉的力量。愿未来,江西水利人始终心怀“走在前”的壮志豪情、“勇争先”的果敢魄力、“善作为”的细腻匠心,以水为墨挥毫江河,绘就河晏湖清的崭新画卷。

来源:《江西水文化》编辑部

作者:罗传彬 江西省水利厅党组书记、厅长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