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女翻译·661《中国艺术》(459)

编者按:《中国艺术》(Chinese Art)是西方早期研究中国艺术的重要文献,1958年在纽约出版,上下两卷。作者William Willetts(魏礼泽)(汉学家、西方艺术史家)从中国的地理特色着手,系统梳理了玉器、青铜器、漆器、丝绸、雕塑、陶瓷、绘画、书法、建筑等中国艺术的各个门类。他坚持客观描述作品的方法,“并不对所讨论器物给予美学价值论断,而是让器物自己说话”。

“让器物自己说话”,与观复博物馆“以物证史”的理念有异曲同工之妙。这也是我们选择翻译此书的原因。此次我们邀请到美国CCR(Chinese Cultural Relics《文物》英文版)翻译大奖获得者对此书进行正式专业的翻译,译者也是MLA(Modern Language Association International Bibliography美国现代语言协会国际索引数据库)和AATA(国际艺术品保护文献摘要)收录的美国出版期刊Chinese CulturalRelics的翻译团队成员。

本着尊重原著的原则,此次翻译将存疑处一一译出,其后附有译者注。现在就让我们跟随本书,在绚烂璀璨的器物中,感受中华文明的博大辉煌。

长安附近的地方,有一两座大型的石头制造的大梁桥,代表了西北地区的桥梁建造的最古老的传统。可以追溯到汉代以前。这种桥可以常年通行。用梁和大梁的基本方法可以在任何时候建造本来需要钢材才能建造的桥,这种方法一直没有绝迹。其使用也受到限制,因为需要建造中间的桥墩,桥墩数量取决于石桥的跨度。桥墩会阻碍河道通行,而桥墩的建造通常会造成桥的高度不够,使得桥下船只通行受限。

福建的一些石头大梁桥建于南宋时期。其建造规模在世界上独一无二。其中的一座跨度达到4000英尺,其中间的船形桥墩微微向前悬壁,如前所述。这种桥的幅度达到47幅。但真正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其花岗岩大梁,巨大的石头制成,七十英尺长,重两百吨,每一个构架有三个这样的横梁,两边展开。很难想象如此巨大的石头是如何安放到位的,但容易发现的是,这种石头的切割和放置技术早就失传。当早期建好的构架损坏以后,后来的人无法修复,只能在旁边建造新的桥墩,用更短的大梁支撑。

传统已经消亡。其影响还在,中国南方的玉石雕刻还可以看到其遗留的痕迹。比如十三世纪的泉州石塔。还有大运河地区存在的一些单幅石桥上的设计上也有遗留痕迹。它们都使用和拱桥相同的建筑形式语言,很难理解为何它们不采用拱桥建造,除非将此解释成受到南方石梁桥传统的强大影响造成。

图107a

中国东部的普通石梁桥则更加规矩,模仿的是木梁桥,以及汉代浅浮雕上出现的古代建筑。图107a展示了一座现代木桥。其两边有斜坡架在两端的石头基座上。通过插入河道中的木棍起到桥墩的作用。

打开凤凰新闻客户端 提升3倍流畅度

《国宝100之帝王将相篇》现已上线,优酷可看。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