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研究里,长新冠(的诊断标准)是获得医生确诊,不过现在诊断长新冠的标准没有统一,试验里等于连统一的长新冠症状标准都没有,这会让试验里的长新冠异质性更高。二甲双胍作用机理再复杂,能覆盖各种长新冠的不同病理机制吗?我个人比较怀疑。”
长新冠有药可治了?
2023年3月6日,柳叶刀预印本发布了由美国明尼苏达大学(University of Minnesota System)、约翰霍普金斯大学(Johns Hopkins University)等16个医疗机构联合完成的预防长新冠(long COVID)的多中心、四盲、平行随机3期临床试验。研究发现,对于新发的COVID-19患者(包括怀孕或哺乳期患者),口服二甲双胍14天,随访到感染后300天时,发生长新冠的风险降低了42%;如果在出现症状后4天之内就使用二甲双胍,发生长新冠的风险能降低63%。
论文预印本截图。
预印本论文显示,这项COVID-out试验(NCT 04510194)在美国测试了三种药物对长新冠的预防作用,分别为二甲双胍、伊维菌素、氟伏沙明,并设有安慰剂对照组。纳入研究的标准包括:年龄30-85岁,超重或肥胖、症状<7天、有≤3天的SARS-CoV-2感染记录。在1323名随机试验参与者中,1125人同意进行长期随访,其中95.1%的患者完成了300天的随访,研究团队每月对他们进行一次调查评估。
研究中,二甲双胍治疗方案是滴定加量,共治疗2周。患者第一天服用1粒(500毫克);随后每天服用两次,每次1粒(500毫克),持续 4 天;最后每天上午服用1粒(500毫克),下午服用2粒(1000毫克),持续9天。
与安慰剂相比,二甲双胍的累计发病率和绝对风险降低。图片来源:论文预印本
著名科学达人、美国非营利性生物医学转化机构斯克利普斯研究所(Scripps Research)埃里克·托波尔(Eric Topol)教授发文表示,这项试验数据足以支持在治疗长新冠的临床实践中推荐二甲双胍,因为这是第一个被随机对照研究证实对预防长新冠有效的药物,其次,二甲双胍成本极低,且“副作用风险几乎为零”。
二甲双胍是目前2型糖尿病治疗中最常用的口服降糖药物,它来源于一种叫“山羊豆”的植物。1918年,药学家发现植物中的胍类物质可减少尿糖。1922年,爱尔兰科学家首次成功合成二甲双胍,并于1957年开始在临床上使用它。
过去,二甲双胍有“神药”之称,因为除了有效的抗糖作用之外,它还被一些研究证明具有其他引人注目的作用。
2022年9月8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内分泌与代谢科主任、国家代谢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王卫庆撰文解析了二甲双胍的作用,他们提到,有研究认为二甲双胍有抗肿瘤作用,使多种癌症发生风险显著降低,对DNA损伤和突变有抑制作用,为降低癌症风险提供了一种新的机制。也有研究显示二甲双胍可以增加抗氧化保护,延缓衰老,并延长健康寿命。还有研究提出二甲双胍具有抗痴呆作用,超过50岁使用二甲双胍治疗的糖尿病患者,患痴呆症的风险要低得多。
值得关注的是,在新冠大流行期间,有研究提示二甲双胍治疗可显著改善新冠糖尿病患者的疾病进展与死亡。
不过,王卫庆医生也在文章中提醒,“二甲双胍的降糖作用是明确的,其他作用还有待临床数据的总结及研究的进一步证实。建议广大患者在医生指导下合理规范使用药物。”
“因为便宜安全,二甲双胍经常被炒作成神药。它的一些神奇作用被提出来也有好几年了,可到现在被反复验证的有哪些呢?现在真正被认可并运用的还是(只有)降糖。这更加提醒我们要警惕类似的神药宣传。” 3月10日,美国阿拉巴马大学伯明翰分校遗传学博士周叶斌表示。
对于二甲双胍在长新冠上的作用,周叶斌也持谨慎态度。“长新冠是一个潜在致病机制非常复杂多样的合集,只要在新冠感染结束后一段时间仍有身体不适,都可以被确诊为长新冠。所以即便都是长新冠,不同病人的病理原因可能完全不同,有的可能是感染时导致的组织损伤尚未恢复,有的可能是免疫反应异常,有的甚至可能属于心理疾病。在这种情况下,单一药物取得显著疗效,在原理上很难说得通——毕竟面对的是异质性非常高的病人群体,大家可能根本不是一个病,怎么能靠一个药治好呢?”
从COVID-out试验设计的角度,周叶斌认为,“该研究里,长新冠(的诊断标准)是获得医生确诊,不过现在诊断长新冠的标准没有统一,试验里等于连统一的长新冠症状标准都没有,这会让试验里的长新冠异质性更高。二甲双胍作用机理再复杂,能覆盖各种长新冠的不同病理机制吗?我个人比较怀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