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面临数码技术的冲击,胶卷巨头柯达和富士的结局为何不同?

  现在大家想拍照,拿起手机想拍就拍,十分方便。在胶片摄影时代可没有这么方便,想拍照首先你得有照相机,然后还得买胶卷、装胶卷,拍好后取出胶卷去冲洗扩印,十分麻烦。对于胶片摄影来说,数码摄影就是颠覆性的技术,它一举摧毁了原有的市场格局。胶片摄影时代的胶卷品牌两巨头柯达和富士,同样面临着市场急剧萎缩的毁灭性打击。面对同样的形势,柯达和富士的结局却截然不同。

柯达冲印店1.jpg

  柯达公司市值从1997年2月的310亿美元降至2011年9月的21亿美元,2012年1月3日,因平均收盘价连续30个交易日位于1美元以下,纽交所向柯达发出退市警告。2012年1月19日柯达提交了破产保护申请,此前该公司筹集新资金进行业务转型的努力宣告失败。2013年8月20日,美国联邦破产法院批准柯达公司脱离破产保护、重组为一家小型数码影像公司的计划。 

  同样面对冲击的富士公司积极调整公司的经营战略,进行自我进化和蜕变,不但没有破产,而且持续发展和进步。2012年富士公司以总收入250亿美元,位居《财富》杂志公布的世界500强企业第377名。而此时的柯达公司已经进入破产保护状态。

  同样面临新兴数码技术冲击的胶卷巨头,为什么会有截然不同的结局呢?下面我们就来看看柯达公司和富士公司,在面对新技术对现有业务冲击时态度和做法,这是回答这个问题的关键所在。

柯达冲印店2.jpg

  创建于1880年的柯达公司业务遍布全世界,是世界最大的胶卷生产商,也曾经是影像的代名词。作为影像技术的领导者,柯达公司在很早就投入数码影像技术的研究,世界第一台数码相机是柯达在1975年发明的。

  实际上在1998年柯达公司就已经感受到了传统胶卷业务的萎缩,但柯达公司的决策者们,为了保住在胶卷市场的垄断地位,以获取高额的垄断利润,为了防止胶卷销量受到影响,一直未敢大力发展数码影像业务。

  胶片摄影设备笨重、成本高昂,胶卷和相纸的生产过程存在严重的污染,而且照片还不能永久保存。数码摄影使用数字成像元件替代传统胶片来记录影像,这样就不使用胶卷,解决了传统相机拍摄成本和携带胶卷数量有限的不足。而且数码相机一般都设有电子显示屏,拍摄者可以在按下快门的同时看到拍摄的大体效果,不用像胶片摄影一定要等到冲洗过后才能看到效果,这更有利于摄影创作。数码摄影的巨大优势,很快为人们所接受,数码相机逐渐深入人们的生活,摄影技术由此翻开新的一页。

  2000年之后全球数码影像市场连续高速增长,而彩色胶卷的需求开始以每年10%的速度急速下滑。2002年柯达的数字化率只有25%左右,而竞争对手富士已达到60%。由于在技术迭代进步的关键时刻,缺乏战略眼光,没有跟上技术进步的步伐,柯达公司自此走上了衰落之路。

富士胶卷.jpg

  为了实现照片胶卷的国产化,日本在1934年成立了富士胶片公司,模仿和学习美国的柯达公司,并在2001年超过了柯达公司成为世界感光胶卷领域的双巨头之一。但是2000年以后,随着数码相机的普及,传统的照片胶卷销售量直线下降。在外部经营环境发生巨大变化的情况下,富士公司重新定义了公司的核心竞争力,把公司的核心能力定义为“在超薄薄膜上进行高品质精细加工的能力”。而且富士公司在困难的外部环境下,并没有减少公司的研发费用。公司把过去积累的技术应用在了开发新的化妆品和医疗产品上。2007年富士胶片公司实现了创业以来的最好业绩。

  富士公司在70年代就开始数码成像技术研究,1988年左右生产出来了数码相机。早在60年代,就生产液晶显示屏中使用的偏光板保护膜,目前富士公司在该领域占有世界80%左右的市场份额。富士公司的子公司富士能公司,2001年推出了全世界第一台经鼻内视镜。

  同样是面临胶卷市场急剧萎缩的毁灭性打击,胶卷巨头富士公司重新定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适应环境变化,积极应对转型,一直保持着稳健发展的态势。

富士冲印店.jpg

  对于同样遭遇新兴数码影像技术冲击的柯达和富士这两个胶卷巨头,不同的应对战略产生了不一样的结果。

  针对数码影像技术给予传统胶卷行业的冲击,柯达管理层作风偏于保守,满足于传统胶卷产品的垄断地位和垄断利润,缺乏对市场的前瞻性分析,没有及时调整公司经营战略,决策犹豫不决,错失转型良机。

  反观富士,在面对新技术对现有产品冲击时,及时调整发展战略,挖掘自身的技术潜力,投身产品创新,不仅在数码摄影技术领域占有一席之地,还将业务拓展到电子产品和医疗保健等领域,不但安然度过难关,而且实现华丽转身。可以说富士公司是企业面对危机成功进行转型发展的典型案例。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