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统计局预计,今年全国粮食总产量将达1.3万亿斤以上。
国家统计局15日发布的数据显示,10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5%,两年平均增长5.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0454亿元,同比增长4.9%,两年平均增长4.6%;货物进出口总额33357亿元,同比增长17.8%。
从10月份的情况来看,经济运行继续保持恢复的态势。随着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成效继续显现,保供稳价和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力度在加大,10月份主要宏观指标总体上处于合理区间,结构调整和民生保障有力有效,国民经济保持了恢复的态势。
5459亿元
贸易结构持续优化
固定资产平稳增长,高技术产业增势良好。1至10月份,全国固定资产(不含农户)同比增长6.1%,两年平均增长3.8%,其中高技术产业同比增长17.3%,两年平均增长13.5%。
货物进出口较快增长,贸易结构持续优化。10月份,货物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17.8%。进出口相抵,贸易顺差5459亿元。
10万亿元
“买买买”显现出恢复的韧性
消费是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主动力。受到疫情、汛情等因素的冲击,消费增速一度回落,而从10月份来看,消费显现出恢复的韧性。
数据显示,10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4.9%,增速比上月加快0.5个百分点,连续两个月回升。其中,网购突破10万亿大关,1-10月份全国网上零售额103765亿元,同比增长17.4%。
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司长付凌晖分析,居民的商品消费热情不减,“双11”预售也有利于10月份当月的批发和零售业的增长。10月份,批发和零售业生产指数两年平均增长4%,比上月加快0.7个百分点。
1133万人
新增就业任务提前“交卷”
数据显示,1-10月份,全国城镇新增就业1133万人,提前完成了全年新增就业1100万人的目标任务。
从失业率来看,10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4.9%,与上月持平,比上年同期下降0.4个百分点,不仅低于去年同期,也低于2019年同期水平。
从青年人就业情况来看,16-24岁人口调查失业率为14.2%,比上月下降0.4个百分点,连续三个月下降。
付凌晖说,这说明青年人就业情况在逐步改善。主要原因还是由于大学生就业入职在逐步增加。
焦点
CPI不具备大幅上涨的基础 主要能源产品价格已有所改善
15日,国新办举行新闻发布会,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司长付凌晖介绍2021年10月份国民经济运行情况。发布会上,多个记者提问与CPI和PPI相关。
煤炭价格环比下降
10月份我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PPI)同比上涨13.5%,涨幅比上月扩大2.8个百分点,与全国居民消费价格(CPI)剪刀差已达12个百分点。
从PPI的总体情况看,PPI上涨主要还是由于生产资料价格,特别是上游行业价格上涨带来的。
从影响因素看,PPI涨幅扩大主要有两方面的因素:一是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带来的输入性影响。二是国内煤炭、金属部分行业供给偏紧带来的影响。付凌晖表示,相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措施,加大市场保供稳价力度。目前来看,效果也是在逐步显现,主要能源产品供给也在增加,价格情况有所改善。从10月下旬和11月上旬流通领域价格情况来看,煤炭价格环比出现了比较明显的下降。
猪肉价格同比下降
PPI向CPI的传导带来的商品涨价也备受关注。付凌晖表示,从物价情况来看,尽管国际能源价格上涨带来的输入性影响还在持续,但是国内各方面加大增产增供的力度,增加对企业财政和金融的支持力度,这些都有利于降低生产价格上涨的压力,减轻PPI向CPI传导。
同时,从居民消费价格来看,目前整体涨幅比较温和。下阶段,我国粮食生产有望再获丰收,生猪产能目前总体上恢复,猪肉价格同比还在下降,将拉低CPI的涨幅。市场供应还比较充足,CPI不具备大幅上涨的基础。我国经济有望继续稳定恢复,居民消费价格仍将保持温和上涨的态势。
付凌晖也强调,对于近期由于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带来企业成本上升、实体经济困难增多的问题,还要高度重视,做好保供稳价的工作,积极助企纾困,促进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
疫情大考下
中国经济运行总体平稳持续恢复
就业形势总体稳定
国际收支好于预期
结构调整扎实推进
民生事业继续改善
继续彰显韧性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