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是岁月的沉淀,城,是文明的集聚。浙江这片土地,散落着一个又一个古城古镇古村落,宛若一颗颗闪耀的明珠,串起数千年的历史文明。
湖州市德清县的新市古镇充满故事。这里的故事诞生于水文化中,是怎样的地理环境,孕育出运河上繁华的新市“水码头”?这里诞生了无数风雅趣事,是怎样的人文环境,让这座新市古镇又被称为“仙潭”?
湖州市德清县新市古镇
千年古镇
仙潭、烧香市、水码头、书码头,这些名称形容的都是新市古镇。每一个名称背后,都是一段关于古镇过去的故事。
新市古镇位于大运河畔、杭嘉湖平原中央,北接上海、南连杭州,有着独特的桑蚕文化、运河文化和商贸文化,它是古运河畔的“泽国水乡”,是鱼米农桑的“人间仙潭”,古宅成群,古桥林立,绘就了“小桥、流水、人家”的诗意画卷。
西晋永嘉三年,即公元309年,这一年的夏天,淫雨一月,洪水大发。古镇附近的陆市受灾严重,人们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家园。一位名叫陈廷肃的长者,带着人们迁徙至目前古镇的位置,为了纪念曾经的陆市,也为了寄托对新生活的向往,迁徙而来的人们就把新家园称为“新市”。他们沿河而居,傍水而市,开始在这里繁衍生息。
公元978年(北宋太平兴国三年),朝廷正式立名“新市镇”,因此不论从名字还是从建镇历史来看,新市是一座名副其实的千年古镇。
湖州市德清县新市古镇
运河上的“明珠”
江南运河分东、中、西三线,北接长江,南接钱塘江,三条线呈扇面展开,形状如同河蚌。湖州德清的新市古镇位于江南运河的中线要道,是江南运河这颗河蚌上的一颗闪耀明珠。南宋迁都临安后,江南运河更是出现了百舸争流、千帆竞发的繁华场面。“以水兴市、以市兴商”,新市凭借特殊的地理位置,一跃成为江南运河中线上重要的商岸“大码头”之一。
新市处于运河与苕溪两大河流相遇的地方,有着得天独厚的水文条件,更是将江南水乡的特色发挥到了极致。水陆环绕,舟楫通利,游人如织,商铺林立,经过千年岁月洗礼的古镇,在水光中折射出朴实温暖的人间烟火。不论是建筑、交通还是饮食、娱乐,古镇里的每项活动,都呈现出与水相关的元素。
蚕花庙会,就是新市古镇传承至今的文化记忆。新市蚕花庙会,又称“烧香市”,成型于南宋,三月起至四月二十日左右止,主要的活动有祭蚕神、拈香、促轿、请蚕花、轧蚕花、演蚕花戏、商贸集市等,2007年6月被列入第二批浙江省非遗名录。
蚕花庙会
古时,蚕花庙会盛大庄重,承载着百姓对未来生活的美好祝福。而如今,蚕花庙会则新潮热闹,用耳目一新的方式,演绎着古镇记忆中的劳作场景。
热闹的“烟火气”
因为新市古镇常年交易羊皮与羊毛,因此古镇里的羊肉十分富足。于是人们纷纷研究起羊肉的不同吃法,每当秋天来临,新市镇街头上“羊味儿”十足,古镇里也飘满了黄酒的醇香。每到这个时候,古镇游客数量就会达到一个顶峰,他们都是特意赶来享受羊肉与黄酒的美味。作为全国湖羊的重要生产基地,新市吃羊肉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宋朝。
新市羊肉
繁荣的商贸交流,也催生出古镇特色的“茶文化”,在新市古镇,茶店星罗棋布,设在四栏八栅。这些茶馆不仅给古镇的口述历史提供了广阔空间,还成为了商贾们的信息搜集站。
不论是吃羊肉喝黄酒的饮食习惯,还是品茶聊天的社交习惯,这是各地文化在新市古镇发酵和生长的结果。南宋时期,新市似乎达到了繁荣的顶峰。不少达官贵人都会选择坐船,他们都将新市选为聚会娱乐的地方,有些还在这里建造了官邸庄园,他们带来了商业的繁荣,也促进了文化的发展。如南宋名臣张俊、杨沂中、赵汝愚、刘光祖、吴柔胜等,都曾在这里留下自己的足迹。久而久之,南宋贵族在新市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圈。
人间“仙潭”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新绿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诗人杨万里在《宿新市徐公店》这首诗中,描绘了一幅安逸恬淡的田园生活场景。沉浸在新市古镇的桨声灯影中,古镇的闲适风景俯拾皆是,人们可以用尽整日的晴光,慢慢沿着河岸,挤进一片喧闹中。
新市古镇是江南水乡古镇群中风貌保存较为完整、风俗民情富有特色的一个典型代表。古镇内的明清建筑,鳞次栉比,街巷逶迤,家家临水,户户通舟。呈现江南古镇独特的“水乡泽国”自然景观和“店宅合一”的商贸特征。和其他古镇不一样的是,新市古镇的整体布局还与道教文化有一定的关联。
根据新市姚永奎先生与徐传忠先生的撰文,新市整座古城的水利布局、桥梁布局、街巷布局都与道教有着紧密结合。例如新市内有“三潭、九井、十八块、三十六巷和七十二桥”,这一系列的数字源于道教“三生万物”学说,寓于“天地人合一”的道理。
历史上,新市还曾被称为“仙潭”。新市的“仙潭”传说与一位历史上南北朝江南道教大家陆修静有关。据说,陆修静是新市布局最早的规划师,而关于陆修静的生平介绍,历史资料非常少,相传,陆修静因避“太初之乱”迁居新市,隐居潜心修学。大约住了七八年,才去庐山修筑精舍,终老修行。
故事里说,道学家陆修静在新市东栅古潭中沐浴弹琴,红光闪现水面,新市民众视其为仙人。因此,新市也曾被称为“仙潭”。不论是道家的文化,还是仙人的传说,都为这座古镇增添了一种玄幻的色彩。而这些传说之所以能够流传下来,则是因为古镇前世今生里流淌着的包容、交流与创新。
(大运河新闻热线:18611735190)
来源:浙江新闻频道微信公众号
实习编辑 延晨 徐蓉
一读 桂艳 张莉
制作 曹宇
责编 肖东
审稿 晖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