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晋:让历史以何种方式告诉未来
学习党史
★★★★★
一个人,一个团队,一个组织,站在历史的节点,回望一路走来的里程坐标,回味为什么出发的初心使命,回顾怎样出发的人生风采,总会带来一些特殊的怀想和感受。
2025年,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一百零三周年。它成立时的名字,叫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那时,一批“90后”和“00后”的青年,在刚刚诞生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向自己的人生节点,勇敢地站在了中国青年运动的历史起点上面。他们为自己的人生塑造出永远的青春,也开启绵延至今的中国先进青年为复兴中华民族而奋斗的岁月之河。这条河流奔腾一个世纪,越来越波澜壮阔,于是,一百多年前那群青年的探索和选择,成为后世青年不断回望的坐标。
五四运动前后,世界是什么样子,中国向何处去,青年人应该做些什么,研究些什么,这些问题深深困扰着中国的进步知识分子,为中国寻找一条适合的新路成了一代青年发自内心的追求。经过无数次思想的碰撞,经过不断的社会试验,最终,先进青年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基于这个背景,《从渔阳里出发》将目光投向一百多年前的上海法租界渔阳里,大历史呈现建团前后风起云涌的革命画卷,小细节描绘每个参与其间的青年不同的人生际遇以及他们为革命理想孜孜以求的探索之路。
1920年,陈独秀来到上海,居住在法租界老渔阳里二号,同时把《新青年》编辑部也移到了此地。俞秀松、施存统、陈望道等一批年轻人也相继来到上海,在渔阳里聚集,接受马克思主义思想启蒙。1920年8月,中国共产党上海早期组织在这里正式成立。
霞飞路新渔阳里六号,则是中国第一个社会主义青年团组织的诞生地。1920年8月22日,在上海党的早期组织领导下,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在这里成立,俞秀松、施存统、陈望道、李汉俊等八人为第一批团员,俞秀松任书记。接着,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在新渔阳里六号创办了外国语学社,刘少奇、萧劲光、任弼时等人在此参加培训,并从这里出发,前往苏俄留学。1922年5月,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东园召开的时候,除上海外,北京、长沙、南京、广州、武汉、天津、杭州等十多个城市,都建立起团的组织,团员人数从八人发展到了五千多人。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的创建史,也是中国共产党早期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各地领导建立团组织的,都是党的第一批成员。这本书写到了1920年6月毛泽东到上海老渔阳里二号拜访陈独秀的事情。毛泽东曾回忆:他和陈独秀讨论自己读过的马克思主义书籍后,“陈独秀谈他自己的信仰的那些话,在我一生中可能是关键性的这个时期,对我产生了深刻的印象”。离开渔阳里回到长沙不久,毛泽东就接到陈独秀从渔阳里寄来的函和社会主义青年团的章程,随即着手筹备在长沙建立社会主义青年团的工作。毛泽东多次叮嘱长沙第一师范学生张文亮“代觅同志”,“青年团宜注意找真同志”,“多找真同志”。可见,青年团一开始就是由中国共产党的“真同志”组成的。
上海法租界里两条名为“渔阳里”的弄堂,由此成为见证中国早期信仰马克思主义的人为什么汇聚,又怎样出发的一个重要地理坐标。
如何讲好这段历史,让当代青年愿意了解这段历史并从中受到启发,获取精神成长的养分,这是摆在写作者面前的一个课题。
在历史重述与文学性书写有机结合方面,陈晨作了有益的尝试。她以其娓娓道来的叙事风格,灵活转换的史料运用,真实生动的人物形象,如临其境的场景铺陈,让这部作品有了清新鲜活的气息,让人很容易跟随作者的文字,走进那两条叫作渔阳里的弄堂,与一百多年前的青年一起,为国家为民族忧虑,为寻求一条救亡图存的新路苦苦探索。她书写的,既是建团具体过程,又是篇篇文笔流畅的历史散文,她的笔下,有人物,有事件,有怀,有全局的把握,也有细节的描摹。
作品在结构上是错落有致的,个体的细致刻画与群体概述交叉运用,使行文疏密得当,节奏合宜。书中的前六章,既是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主要创始人俞秀松、施存统、陈望道、李汉俊、袁振英等人的人物小传,也在人物的相互映衬下,呈现了当时的社会背景和青年知识分子的精神面貌。这一群年轻人,汇集到渔阳里,是偶然,也是历史的必然。
作者在塑造人物方面下了不小功夫。比如写施存统面对即将死去的母亲时对“孝”的纠结——“我还是做孝子呢,还是不做孝子呢?……我要做孝子能做到么?我对于父亲要不要一样的孝呢?一样的孝是不是冲突的?我究竟怎么样孝法?……我在家里看到母死就算是孝子么?”这是施存统自己文章中的原话,引用在书中很合适,读来亲切可信。
作者不是党史专业人员。我后来得知,为了写好共青团的历史,陈晨前后共花五年时间,收集了几百万字的资料,通过印证比对、请教专家等办法,力求达到接近历史的真实。有了这种严谨的态度,这本书写得也就比较扎实。
穆涛先生对陈晨这本书有一个评价——“你把意识形态为核的写作,由冷写出了暖,由窄写出了宽,由虚落到了实,这是难能可贵的。”
穆涛先生的评价讲出了陈晨这部作品的精髓,我深表赞同。如果要补充,我觉得,书写历史,越是有温度上的“暖”,视野上的“宽”,落墨处的“实”,历史告诉未来的精神营养,就越醇厚。
一百多年前的这段历史,告诉今天青年人什么呢?最精辟最切实际的答案,是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4月26日《在知识分子、劳动模范、青年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对青年人的寄语:
“志之所趋,无远弗届,穷山距海,不能限也。”对想做爱做的事要敢试敢为,努力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把理想变为现实。要敢于做先锋,而不做过客、当看客,让创新成为青春远航的动力,让创业成为青春搏击的能量,让青春年华在为国家、为人民的奉献中焕发出绚丽光彩。
是为序。
【陈晋:长安街读书会成员、原中央文献研究室副主任】
责编:邱诗懿;初审:陈佳妮、许雪靖;复审:李雨凡、程子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