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川浑厚 草木华滋——张祥龙古法山水画简评

中国画的发展和辉煌已逾千年,是中华民族璀灿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山水画表现的是天地气象,山川情怀,要可观、可游、可居;要为山川传神,因为传神便赋予自然以生命,自然变成人化了的自然。

在中国画传统文脉里,最讲究传承且注重画家的修养。要想画好中国画只有才能是远远不够的,很多天才最终也并未取得很高的成就,就是因为修养没跟上,底气不足。修养是中国画的第一功课,读书是修为最好的办法。宋代郭若虚认为“气韵不可学”,但是董其昌则认为虽然“气韵不可学”,然而也有补救办法,即“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是了解前人思想精华;“行万里路”,是生活体验。

张祥龙家住太行山南麓,自幼热爱中国书画,二十年前创建河南收藏网。他为人真诚,性格开朗,尚古融今,眼界开阔。近十多年来又专注于中国传统山水画的临摹和创作,从“五代四家”到董其昌再到“四王”,可以说临了个遍。他常说书画是他一生的挚爱,山水画是他生命中的灵魂,他要用纯粹的笔墨语言倾诉自己内心对生活的热爱。

品鉴他的水墨山水,淡远古朴,用笔圆润,墨色淡雅,山石苍厚,树木灵秀,有龚贤的厚,髡残的苍,董其昌的透,黄公望的秀。从近景到远山,从点景到题跋,可游可赏可居,大有桃源仙境,使观众畅游在山高水长,林泉高致之中。从他不急不慢的行笔中,由淡墨到重墨的积墨中,可以体会到藏丘壑于胸中,融古意与自然之中,出之于笔下,无雕饰之气,有慑人之力。

如今研习山水画大都热衷于借西方观念来创新传统,这样的立意看似新颖,殊不知其实质与传统山水画已大相径庭,这就是为什么在花样百出,喧哗聒噪之下,鲜有高情意韵、超凡拔俗之作。中国画有自身的艺术规定性,好的山水画必须符合以下三个特点:一是诗性,即是说一幅画要见境界,表现境界历来是山水画的核心;二是要有文人性,即书卷气息,要有士大夫气和林下风,即逸气,这是好画的品格;三是笔墨性,是说中国画要尊重书写规律和程式规律。

元代赵孟頫提出:画贵古意,书画同源,用笔千古不易。张祥龙酷爱颜体和二王小楷,书法是他的童子功,且早年他的颜体书法已名誉海外。他坚守传统山水研习并以书入画,笔笔写出,从他的绘画气息和线质中,看出他固守本真,寄情山水,笔墨纯粹之真谛。

中国艺术至高境界为“平淡天真”。此种境界也是李白“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平淡天真,是“既雕既琢,复归于朴”的返璞归真。中国画更是中国艺术最直接的表现形式,它是“淡、静、慢”的艺术过程,“淡”主要心态要淡泊。熙熙攘攘,皆为名利,自古皆然,今日尤甚。浮躁是艺术的最大克星,也是当下产生粗俗、恶俗、甜俗作品的根本原因,浮光掠影,没有深度和内涵,缺少宁静之美。表面看是“不静”和“不慢”,深层原因是“不淡”,是缺少散淡从容的心态所致。

张祥龙的作品,正是与中国艺术的传统审美不谋而合。不刻不板,不尖不露,含蓄蕴藉,温润平和,乐游于笔墨之间,修身养性,成就自己完美的人格。

中国画是大器晚成,厚积薄发的艺术。笔墨当随时代。在科技高速发展的当下,张祥龙有着对艺术和生活的独特理解和感受,不追时风,锤炼笔墨,耐得住寂寞,加强文化素养,相信他通过自己的一笔一墨、一山一水,必将画出无愧于时代他自己满意的山水高境。(作者系中国美术家协会第七、第八届理事、河南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河南省书画院原院长谢冰毅)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