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科普:这个“小毛病”可能要命!

事件背景:网红“阿根廷奇娜”因突发低血糖不幸离世,引发网络对低血糖的关注。

现实生活中,很多人知道高血糖对健康有很多危害,但对低血糖的健康风险知之甚少,认为低血糖是“小毛病”,就是“饿了”。

真是如此吗?

来听听海南成美医院内分泌科专家侯泽玲,分享低血糖的科学认知与应对策略。

专家科普:这个“小毛病”可能要命!

低血糖不是“小毛病”,严重可致脑损伤甚至死亡

生活中,很多人误以为低血糖只是“饿得心慌手抖”,补点糖就没事了。实际上,当发生低血糖时,身体已进入危急状态。

侯泽玲指出,持续低血糖可能成为“隐形杀手”,对健康形成潜在的巨大威胁。

侯泽玲介绍,低血糖最主要的是对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的损伤。人的大脑几乎完全依赖血糖供能,如果低血糖超过6小时,脑细胞“营养不足”,会导致不可逆损伤,甚至引发急性脑梗死、急性心肌梗死、心律失常、呼吸衰竭等猝死风险。

哪些人容易被低血糖“盯上”?

三类高危人群需警惕。侯泽玲提醒:

一是糖尿病患者,尤其是使用胰岛素或口服降糖药的人群,用药过量、饮食不规律或运动量突然增加时易发生低血糖;

二是过度节食或减肥者,长期热量摄入不足,尤其急剧减少碳水化合物的摄入,肝脏糖原储备耗竭,导致血糖调节失衡;

三是特殊疾病人群,如肝肾疾病患者、胰岛素瘤患者、妊娠中晚期女性等。

侯泽玲特别提到:“近年来,年轻人群因‘轻断食’‘生酮饮食’引发低血糖的案例明显增多,需警惕‘减肥减出生命危险’。”

如何识别低血糖信号?

出现这些症状时,可能是身体在“求救”。

低血糖症状具有个体差异性,侯泽玲将其分为三类:

典型症状:心慌、手抖、出冷汗、饥饿感、四肢无力、面色苍白。

神经低血糖症状:头晕、头痛、注意力不集中、言语模糊、步态不稳,严重者出现抽搐、昏迷。

无症状性低血糖:常见于长期糖尿病患者、老年人或夜间睡眠中,可能直接陷入昏迷而无前期征兆。这一类往往最危险。

“阿根廷奇娜”的离世,很可能与夜间低血糖未被及时发现有关。

侯泽玲强调,若身边人出现意识不清、呼之不应,尤其是有糖尿病史或节食习惯者,需立即排查低血糖。

如何预防低血糖?

低血糖重在预防,而不是等到低血糖的发生再应对,侯泽玲表示,糖尿病患者要精准控糖,避免“走钢丝”。

首先是要遵医嘱用药,不可自行增减药物剂量;

其次是要定时定量进餐,建议碳水化合物占每日热量50%-55%,戒酒或避免空腹饮酒;

再是运动前检测血糖,低于5.6mmol/L时补充10-15g碳水,如两片苏打饼干等,运动后再次监测;

睡前血糖低于 6.0mmol/L 时,可摄入少量全麦面包、地瓜等碳水化合物,预防夜间低血糖。

正常人群要避免过度节食或单一饮食(不吃碳水化合物),要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睡眠。长期节食或减肥者,应定期监测血糖,出现头晕、冷汗时及时补充糖分。

低血糖急救:分秒必争,做错可能致命

“低血糖急救的黄金时间是症状出现后15分钟内,处理方式需根据意识状态区分。”侯泽玲给出专业指导:

意识清醒者:立即口服15-20g 葡萄糖(如 3-4 块方糖、150ml 果汁),15 分钟后复测血糖,若仍低于3.9mmol/L,重复上述步骤;

意识模糊或昏迷者:禁止喂食任何食物或液体,避免窒息,立即拨打120,同时静脉注射50%葡萄糖液(仅限医护人员操作);

急救后观察:即使症状缓解,仍需就医排查诱因,避免反复发作。

侯泽玲强调,生命没有“如果”,科学认知才是最好的预防。低血糖不是“小问题”,而是需要科学管理、积极预防的严重健康隐患。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