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豫聊“反内卷第一片”《最初的梦想》:过程就是意义,试过就是胜利

🎬 2021年12月28日, 我们在北京珠影耳东传奇影城举办了岁末最后一场观影活动。

特别开心,能再次走进7号厅里看电影。

鲁豫观影团的第一场观影活动《利刃出鞘》就是在7号厅,在这里正式开启了我们的电影之旅。

没想到2021年的最后一场观影活动,我们又回到最初的起点,在同一个影厅里,重逢一些老朋友,偶遇一些新面孔。

这次和大家一起观看的是印度电影《最初的梦想》

不得不说,印度电影在教育题材方面确实够猛。早年,就有《三傻大闹宝莱坞》一针见血地批判当代大学教育的功利性,刺痛无数中国观众。如今,又有《最初的梦想》狠戳教育焦虑,关注孩子心理健康,再次让人醍醐灌顶。

作为2022开年反内卷第一片——

如果你正经历失败,建议看看这部电影;

如果你还未经历失败,更要看看这部电影。

开场十几分钟,男主的儿子就因未能考上大学,怕爸爸妈妈失望,怕自己的人生从此被贴上“Loser”标签,直接选择跳楼自杀,索性被抢救回来。男主为了鼓励儿子勇于面对失败,面对自己,召集昔日“废柴”好友,向儿子讲述他们曾经作为“Loser”的校园往事。

当年,男主阿尼考入孟买理工学院。刚入学时被安排在H4宿舍楼,据说这所学校里最碌碌无为的、找不到工作的还有无可救药的家伙们都在H4,所以这个宿舍楼在学校里就等同于“Losers聚集地”。

阿尼住进了H4,遇到了一群奇奇怪怪的人:

收藏各种情色杂志的“色鬼”

动不动哭着喊妈妈的“妈咪”

脾气易燃易爆说话刻薄的“硫酸”

人狠话不多被所有人叫爸爸的“老大”德里克

打开酒瓶盖频率远远高于打开书本频率的“酒鬼”

阿尼作为一名菜鸟新生,跟这样一群人度过了自己的大学时光。一开始他还担心自己会不会被“校园霸凌”,没成想后来跟大家感情好得就像一家人一样。

他们一起读书,一起恶作剧,还一起参加学校的体育比赛,希望能为H4拿一个冠军,撕掉“Losers”的标签。

三十年后,这群人为了挽救阿尼儿子的生命又重新聚到一起,用他们的“Losers往事”为孩子上了一堂生动幽默的“失败教育课”。

要知道,在印度每年都有很多孩子因为考试压力过大而选择自杀,据《印度时报》称,印度平均每天有16名学生选择自杀——而这只是官方公布的数字。

影片中的阿尼说:“100万个参加入学考试的孩子,只有一万个能被录取,剩下的99万和孩子呢,他们甚至不知道该怎么办。他们从未做过失败的心理准备,对他们来说这不只是考砸了,而是整个人生都毁了。”

所以,阿尼和他的朋友们试图用自己的经历让孩子也让我们明白一个道理:

未来的路还很长,一次考试,一场比赛,是输是赢,都决定不了你的人生。

挫折在所难免,关键在于你如何迈过它。

努力的过程,比结果更重要。

只要你战胜了自己,就是撕掉“失败者”的标签。

就算输了,这也是人生的重要一课。

本片导演涅提·蒂瓦里,其前作《摔跤吧!爸爸》被中国观众誉为2017年现象级神片。《最初的梦想》延续了《摔跤吧!爸爸》的励志核心,用本土故事对话全球教育焦虑,可以说是“反内卷第一片”。

有家长看完电影后感慨:“以前一直在鸡娃、不鸡娃之间摇摆,看完电影还是坚定不要太鸡娃了,平平安安健健康康快快乐乐一生就是最幸福的事。”

鲁豫观影团影迷评价《最初的梦想》

--上下滑动查看--

观众影评

映后,鲁豫还与几组家庭一同聊了聊大家看完这部电影的感受

(后续公号会发送对谈完整版视频👀)

《最初的梦想》将于 1月7日 全国上映

昨日(1月3日)开启超前点映

已经被影迷们归为“印度电影不会失望系列”

1月5日和6日 还有超前点映,看起来

一起看看鲁豫在观影团映后的分 享

友情提示:以下内容涉及剧透哦,建议先收藏

鲁豫聊电影

《最初的梦想》

★印度电影知识点

印度很大,人口仅次于我们,他们国内有记载的语言大概有1600多种,超过百万人以上讲的语言起码有30多种,北印度电影主要用印地语来拍,南印度电影使用的语言主要是泰卢固语和泰米尔语,比如《巴霍巴利王》,就是讲泰卢固语。另外还有一小部分电影会使用乌尔都语、英语和孟加拉语来拍。《最初的梦想》是印地语加一点点英语。

我们一般看到的印度电影主要以讲印地语的北印度电影为主,大多出自“宝莱坞”(Bollywood,位于孟买的电影生产基地),所以很多人总觉得印度电影就是宝莱坞。但其实在印度南部,还有讲泰卢固语的“托莱坞”(Tollywood)等。

★本片男主抑郁自杀,年仅34岁

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国曾先后引进过两部宝莱坞经典影片,一部是黑白电影《流浪者》,还有一部是彩色电影《大篷车》。《大篷车》的导演是印度著名影星阿米尔·汗的叔叔。

在印度电影圈,“电影世家”对于一个演员的发展非常重要。如果你身后没有一个电影家族加持,走演员这条路可能会非常艰难。

阿米尔·汗出生在一个非常著名的印度电影世家,他后来也成为受人追捧的印度国宝级演员。

电影《摔跤吧!爸爸》

2018年夏天,我和团队去孟买采访阿米尔·汗时,亲身体会到他在印度民众心目当中“神”一样的影响力,民众看到他都近乎于疯狂。

相比之下,本片男主人公阿尼的扮演者苏尚特就没有那么幸运。他不是来自于一个电影世家,能走到印度比较一线的位置、成为印度新生代著名电影演员,全凭一己之力。但是我猜想,他这条路应该走得很艰难,没有世家根基可能对于他的演艺事业发展有很大阻碍。很长一段时间,他都处于抑郁状态,2020年6月14日,苏尚特自杀身亡,年仅34岁。

★ 成年人的重逢是再见江湖

看到热泪盈眶

影片讲述孟买理工学院里一群所谓的“Losers”,在毕业30年后,为了挽救其中一位同学的孩子,几个已经秃头、有啤酒肚的中年男人又重新聚在一起,通过讲述他们年轻时的经历让孩子明白失败并不可怕。

导演蒂瓦里——也是《摔跤吧!爸爸》的导演,他很聪明,把一个特别沉重的话题用一种很轻松的形式表达出来——电影内核虽然涉及到残酷的社会议题,但它所呈现的形式却非常可爱阳光,完全可以当作一部反映大学校园生活的青春片来看。

我特别赞赏导演的一点是,他在拍摄30年前的大学生活和30年后的今天用的都是同一批演员,没有找更年轻的演员来饰演大学生。

所以我们看到的其实是一帮不年轻的人在演大学生,但是电影所营造的青春氛围却特别好,丝毫没有违和感。我在看的时候也会想到自己的学生时代,会被影片中所呈现的校园生活所感动。

看到热泪盈眶的地方,是30年后几个大老爷们儿重逢,你能感觉到昔日友情的可贵。而且你明白,当他们再见江湖的时候,各自都经历过婚姻、家庭、事业、子女等种种人生高光或失意的时刻,再见时所有沧桑和痛苦都是藏于内心的,这些时刻特别打动我。

★ 球进了是套路,没进才是人生

这部影片比较好的一点在于,最后那个球没有进。

一般励志电影的套路喜欢把人“置之死地而后生”,但生活在大多数时刻并不会像电影一样总能让你完成某种绝地反击,所以那个球进了叫套路,没进是人生。

这部电影告诉我们:球没进又怎样?这个球进或不进,都只是一场比赛而已。同理,就算你输掉一场考试,那也只是一场考试,并不意味着你输掉了整个人生。

影片中有一句台词:Losers try to be choosers. 这句台词源自一句英文谚语:Beggars cannot be choosers——要饭的不能挑肥拣瘦,意思就是乞讨者没资格做选择。

而这部影片一再传递的信息却是:“Loser”也依然可以选择人生,因为失败都是暂时的,“选择”才会贯穿我们这一生。

看完电影后,内心会很温暖,很受鼓舞。一个好电影应该是让我们在很短的时间内能够跟影片当中的很多人物产生连接——至少,在这两个小时里,我会觉得自己可能也像H4的那些人一样,人生只是暂时没有那么好彩,但你会发现,所谓的“Loser”经过努力之后,人生也会很精彩。

★ 世上没有真正的感同身受

家长看这部电影触动会很大

这部电影可能对于家长内心的触动会更大。就像影片当中的“妈咪”听到阿尼跟儿子沟通之后,他也会很有感触,打电话给自己远在美国的孩子,说不管你这次考试得A+还是得B+、C-,你要的那辆自行车我都会买给你。

做家长真的很难,因为这个世上没有真正所谓的感同身受——哪怕亲如母子、父子,你都不知道怎么样做,对另外一个独立生命来说才是最好的选择。只有事过境迁之后,才会明白当年那些选择是对还是错。

比如我会想当年我爸我妈对我做出的所有选择——有些是对的,有些其实今天的我会希望他们在那时候可以做另外的选择。但当时谁也不知道,他们也是第一次做父母。我也是到今天,到现在这个年纪,经历过一切之后,才明白当年那些选择对或不对。

★ 过程就是意义,试过就是胜利

人生是一条漫长艰难的路,而这部影片最感动我的点就是它在告诉我们:过程就是意义——只要在那一刻你拼尽全力地去进球,这个球最终进或不进都不重要。输掉一个球,输掉一场比赛,其实无伤大局,但试过就是胜利。

我很喜欢影片结尾的歌词翻译:如果我们不能够快得如脱兔一样,不如就像乌龟一样慢悠悠地也能行远途。我觉得“行远途”这三个字特别对,因为人生是一场马拉松,不是在跑100米,所以一时的快慢不会影响到我们长远的结局。

延伸观影

《流浪者》 Awaara

《大篷车》 Caravan

《巴霍巴利王:开端》 Baahubali: The Beginning

“废柴联盟”热血往事,反向励志干翻成功学。这部影片最打动人的地方就是告诉你:输掉一场考试,输掉一场球赛,并不意味着你就输掉了整个人生。

一起去电影院吧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