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节落幕,话题热度不减,来读读这本波兰电影大师的自传吧

波兰电影大师安杰伊·瓦伊达一生执导49部电影,1996年和2006年两获柏林电影节终身成就奖,199

波兰电影大师安杰伊·瓦伊达一生执导49部电影,1996年和2006年两获柏林电影节终身成就奖,1998年获威尼斯电影节终身成就奖,2000年获奥斯卡终身成就奖。他早期的“战争三部曲”《一代人》《下水道》和《灰烬与钻石》已成传世经典,2007年执导《卡廷惨案》仍宝刀不老。始终坚持记录波兰历史的他,也因此被称为“波兰良心”。今年上海国际电影节期间,《剩下的世界-瓦伊达电影自传》由上海三联书店出版并首发,青年影评人马圣楠与该书特约编辑赵磊带领读者走进瓦伊达的电影世界。

“瓦伊达的所有电影都令我印象深刻。当我想让演员或摄影师理解什么东西的时候,我们会给他们看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起的波兰电影,我经常请好莱坞制片人观看瓦伊达的电影,他们都感到难以置信,因为他们以前从未看到过类似的影片。”不少好莱坞知名导演对瓦依达推崇备至,马丁·斯科塞斯曾这样讲述他对瓦依达的印象。犹太大导演斯皮尔伯格也是瓦依达的推崇者,瓦伊达正是通过斯皮尔伯格向奥斯卡组委会所写的推荐信,获得了当年的终身成就奖。“瓦依达属于波兰,但他的电影属于世界文化财富。”斯皮尔伯格如是说。

《剩下的世界-瓦伊达电影自传》通过瓦依达的工作日记、演讲等汇编,呈现大师的创作思想轨迹。“电影就像蝴蝶的生命那样短暂。想要了解电影的成功或者失败,就必须先了解它的环境,也就是伴随电影生成和最终搬上银幕的过程。”瓦依达说,“当我撰写这本自传时,我一直都在不停地翻阅我坚持多年写下的日记。在我的日记里,记录了许许多多围绕在我身边发生的事情。如果说,我拍摄的某些电影曾打动过观众、曾激起过他们沉睡中的需求和情感的话,那也只是因为,在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中,我也有过与他们一样感同身受的经历。”

瓦伊达1926年3月6日出生于波兰东北部小镇苏瓦乌基,母亲是小学老师,父亲是低阶军官。1939年,战争爆发,波兰遭遇军事入侵,瓦伊达的快乐童年时光就此画上句号。不久,父亲死于“卡廷惨案”(这一事件在2007年由瓦依达本人拍成电影),因年龄不足而被军队拒之门外的瓦伊达只能与母亲、兄弟相依为命。纳粹占领波兰后,瓦伊达志愿加入地下抵抗组织“波兰救国军”。二战结束,瓦伊达来到波兰第二大城市克拉科夫攻读美术,之后又转入著名的洛兹电影学院导演专业。

1955年,29岁的瓦伊达完成处女作《一代人》,说的正是他们这一代在沦陷期间迅速成长起来的波兰人。1957年的《下水道》与1958年的《钻石与灰烬》同样关注二战时期波兰人的生活,三部影片被称作他的“战争三部曲”。其中尤以获得第十届戛纳电影节评审团特别奖的《下水道》最为人称道,凌厉的黑白影像与各种波兰传统象征,成为瓦伊达鲜明的个人印迹,他也因此成为公认的“波兰电影学派”代表人物之一。

之后近二十年,受体制、意识形态等种种因素的约束,瓦伊达的作品更多转向宗教、文学题材,直至1977年戛纳电影节,他带着一部长达165分钟的《大理石人》重新出现。影片对当时的波兰社会、政治体制做出犀利批评,获得波兰观众热情欢迎。之后,他又突破重重阻力,完成其续集《铁人》,直接将当时风起云涌的波兰工人运动搬上了银幕,矛头更显尖锐。《铁人》在戛纳拿下金棕榈大奖,“对我来说,那是我人生中十分重要的一天,但是我很清楚,这个奖不是颁给我一个人的。”瓦伊达在一次访谈中曾这样表示。

《铁人》之后,波兰国内形势已不允许瓦伊达继续创作。他只能转移至法国和德国,拍摄了《丹东》《德国之爱》等片。在波兰经历剧变后,瓦伊达荣归故里,电影创作进入井喷期,多部作品相继问世。他关注那些曾被掩埋的历史与往事,《卡廷惨案》更寄托着他对亡父的哀思。2016年,瓦伊达辞世,被认为是波兰电影的巨大损失。

《剩下的世界-瓦伊达电影自传》一书也被列入上海中犹文化科技交流中心所发布的“2019年度中犹书单”中。书单中的其他推荐书目包括《五千年犹太文明史》《犹太难民与上海》《创业的国度》《孤独地球 以色列及巴勒斯坦》等。书单中所有图书将在上海三联书店(新天地店)荐读柜台集中陈列,方便读者选购。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