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车圈,从“掉队”到“逆袭”需要多久?小鹏用 730 天给出了答案。
就在前两天,老狐刷到了“小鹏第一季度新势力销量第一”的话题。点进去之后,官方信息是这么说的:小鹏汽车第一季度销量达 94,008 台,是唯一同环比双增长的新势力车企,再创单季度交付历史新高,并已连续 5 个月交付量突破 30,000 台,刷新纪录!
看到这些信息,不知道你们有没有一种松了一口气的感觉,反正老狐是觉得,小鹏汽车这回,还真有点“扬眉吐气”的意思了。
要知道,差不多是从 2022 年年底开始,不少媒体都在质疑小鹏的前景,甚至网络上还有一大堆人在带节奏,认为小鹏可能在哪一天就瞬间“不行了”。
而如今两年多的时间过去,小鹏汽车给大家演了一场“反转剧”,#小鹏从暴击到爆发的 730 天# 也成为网友们热议的新话题。
那么,从“掉队”到“逆袭”,小鹏汽车到底经历了什么,又做对了什么呢?今天,老狐就和大家聊聊这个话题。
小鹏的那些“至暗时刻”
车圈很现实,即便当年小鹏汽车顺利成为新势力三巨头中的一员,但依然在之后的“至暗时刻”里活得水深火热。
老狐到现在还记得,2022 年将小鹏彻底拉入“谷底”的那台小鹏 G9。关注过这台车的车友们应该知道,当时小鹏为其做了不少铺垫,并且称之为“ 50 万元内最好的 SUV ”。
没想到,这款车推出之后很快被发现配置非常混乱,定价也有问题,连带着让小鹏的口碑急转直下。虽然小鹏在 48 小时内紧急进行了降价增配的调整,但是,结果已经造成,回天乏术。
老狐觉得,这算得上是小鹏在产品矩阵布局上的一次“滑铁卢”事件了。毕竟,当时小鹏也就只有 P7 算得上是爆款,企业一直也没能实现盈利,就指着 G9 能给家里带来点希望。这下希望破碎,销量增长又没了着落。
而这还不是最严重的后果,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小鹏汽车几乎没有拿到过什么好成绩。不信,老狐带大家看看财报。
财报显示,2023 年小鹏汽车实现营收 308 亿元,同比增长 2%,然而净亏损高达 108 亿元,创下了历史新高。同时,其汽车毛利率也出现了断崖式下滑,2023 年四季度汽车毛利率为 -6%,同比下滑了 11 个百分点。
这个数据还是非常可怕的,一个在新能源势头正盛时“掉队”的车企,确实很难让人对其抱有信心。这也是为什么,当时很多媒体不看好小鹏汽车的原因。
好在,小鹏汽车还算争气,从数据上看,它一直都在努力向上爬。根据小鹏 2024 年的财报,其 2024 年营收为 408.7 亿元,同比增长 33.2%,汽车销售收入为 358.3 亿元,同比增长 27.9%;净亏损由 2023 年的 103.8 亿元收窄至 57.9 亿元。虽然依旧亏损,但收窄的速度很快,这一点显然是值得肯定的。
当然,老狐说这么多,不是非得去揭小鹏汽车的旧伤疤。换个角度去想,我们只有清晰的看到小鹏汽车的“至暗时刻”,才会明白,如今小鹏汽车取得的成果,“含金量”到底有多高。
及时“醒悟”的何小鹏
从“掉队”到“逆袭”,小鹏汽车用了两年多的时间。老狐觉得,这个时间不算长,甚至可以说,其中还有一些“运气”的成分在。
我们现在看到的“小鹏第一季度新势力销量第一”的热点很有“爽感”,其实这背后,何小鹏做了很多。或者说,主要是因为,何小鹏的“醒悟”来的很及时。
何小鹏曾经是典型互联网创业者,就像某媒体所说的那样,他喜欢用《凡人修仙传》式的浪漫主义追逐技术奇点,融足够多的钱、探索、扩张。
一开始,这样的思路也让何小鹏尝到了些许甜头,比如小鹏P7确实爆了。但是,汽车行业不能只谈梦想,不讲现实。之后的 G9 失利,算是给了何小鹏重重一击。至于原因,就像雷军曾对他说的那样:“你只想做董事长,不想做 CEO。”
好在,何小鹏是个“听劝”的人,他开始明白,技术创新很重要,但是自己应该先学会排序,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要做一个大型的、制造业的、追求科技创新的 CEO。简单来说,不是不搞技术,而是将科技创新暂列最后。
在过去两年多的时间里,何小鹏开始了全新的生存哲学。他拉着公司从技术导向转向客户导向,亲自拆部门墙、建横向流程,让技术必须转化为市场可感知的体验差异。
他2023年一口气干掉了 10 个高管,并且和 600 多名员工吃了 30 多顿饭。从一个不喜欢“冲突”,不爱“管事”的人,变成了一个管很多,管技术,管所有横向流程,且杀伐果断的企业家。
结果证明,何小鹏的醒悟确实还不算晚,这一系列的举措让小鹏汽车看到了曙光。何小鹏在某媒体的采访中说了一个“从强调科技长板到努力补齐短板”的逻辑:一个车既有上限,也有下限,以前我们是下限太多,过去两年我们做了很多事情。
老狐觉得,这个逻辑正是小鹏汽车如今“小胜”的核心。
未来应该怎么走下去?
虽然小鹏汽车如今已经有了崛起的意思,不过,在激烈竞争的洪流里,谁都不能保证自己的未来一定是万无一失的。已经经历过“至暗时刻”的小鹏汽车,对未来的认知还是很清晰的。
何小鹏在前段时间的一场发布会上说过这么一句话:“有朋友告诉我们已经在 KTV 了,其实还远着,我们还在 ICU 的门口”。
很显然,对于未来,小鹏并没有盲目乐观。老狐觉得,这其实是一件好事。比起拿到点成绩就不知道东南西北的某些车企,小鹏汽车算得上是“人间清醒”了。
过去,小鹏汽车走的是“中规模、高研发、高成本”的精而美路线,经历了一番“毒打”之后发现,卖不好车,就不可能有高研发费;没有足够多的研发费,就做不好科技;做不好科技,就打不过别人。
所以,“走规模”是小鹏汽车必须要做的事情。看得出来,小鹏汽车现在也算是研究出了一套自己的生存法则。
另外,除了在商业能力(造好车、卖好车)打造上足够努力,小鹏其实还有“技术”方面的长板。老狐觉得,一旦短板补齐,再加上长板优势,小鹏汽车在“技术决定未来”的 2025 年,还是很有看点的。
结语
何小鹏理解的没错,汽车行业的“淘汰赛”里,不存在宽容一说,“残酷”才是行业竞争的本质。好在,小鹏汽车知道的还不算太晚,思路转变的也比较及时,这才拿到了一张“复活牌”。虽然没人能预知小鹏汽车的未来,但是,老狐觉得,“听劝”又“清醒”的车企,总归不会混得太差。
作者:老狐,36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