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开阔新视野,分享好知识!《新知问答》是新华网客户端和知乎联合出品的知识类问答栏目,致力在互联网海量信息中发现、聚合和传播高品质原创内容。
好奇心是我们从小就有的一种本性,一种普遍到我们意识不到它存在的本性。当我们缺乏好奇心的时候往往暗示着一些心理疾病,例如说抑郁症;同样的,当我们好奇心过多时,往往暗示着我们可能存在注意力缺陷多动症(ADHD)。
那么到底是什么让我们产生了好奇心呢?想要了解是什么让我们产生了好奇心,我们必须要明白什么是好奇心。
由于好奇心的现象非常常见,在心理学创建之初,美国心理学家William James就指出,好奇心是"the impulse towards better cognition”(1899),即好奇心是通向更好认识的冲动。在此后的一百多年里,包括Pavlov、Berlyne在内,大量的心理学家提出了众多理论。现在,现代心理学界对于好奇心的普遍共识是:好奇心是一种出于内部动机的信息采集和搜索形式。
也就是说,如果我们要研究好奇心,一个很好的方法就是从信息采集的角度来看。设想一下,上亿年前的一只昆虫,它如果想要活下去,一个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去完成信息搜索。虽然这个进行信息搜索的行为并不是因为好奇心,但也是一种最基础形式的体现。 2014年,Adam Calhoun等人做了一项关于秀丽隐杆线虫(Caenorhabditis elegans,C. elegans)的研究。
秀丽隐杆线虫
他们发现,这种昆虫在搜索食物之前,会先密集的探索一小片区域(Local search),然后再进行更大范围的的搜索(global search)。这种在数学上非常难以计算的搜索方式,对于这种简单的昆虫而言只需要3个神经元组成的小型网络结构就可以实现,这是十分不可思议的。然而在其他生物,例如说蜜蜂、飞蛾、蚂蚁等等昆虫的身上,研究者也发现了类似的这种由简单网络结构构成的信息搜索(information-seeking)的现象。研究者发现这可能是好奇心最初的模式。
昆虫的收集信息过程
从昆虫往上走,我们可以直接看到灵长类动物,例如说猩猩和人类,身上有一种非常方便的信息搜索方式,即信息权衡。
所谓信息权衡其实就是决策者需要考虑探索(explore),探索新的方法,以便未来的选择和决策(exploit):在已知方法中选择最好的,两种方法哪种更好。
在不同的研究中,研究者要求被试者完成一项在这两种方式中选择的任务,这项任务在猩猩和人类参与者中都可以非常好的完成。实验结束后,研究者发现在扣带回皮质(PCC)脑区的神经元在探索性的选择上表现出相对于直接决策更高地紧张性放电(tonic firing)。
探索的紧张性放电表现出高于直接决策的放电
PCC与奖励和学习有着密切的相关,也就是说这项研究可能暗示好奇心与奖励和学习调节息息相关。
另外一种好奇心产生的原因,就是为了减少不确定性!
研究者发现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儿童时期的好奇心很有可能是为了减少不确定性,研究发现儿童在不确定性较高情况下展现出更大的兴趣。他们做了这么一个有趣的实验:
左边为包含混淆信息的玩具,右边为不包含混淆信息的玩具
给婴儿展示两种玩具,一种是有混淆信息,一种是不含混淆信息的。研究者发现,孩子们更可能去选择含有混淆信息的玩具。
实验设计与结果
研究中,实验者首先会给孩子演示盒子的用法,盒子旁边有两根杠杆。通过演示,对于无混淆的盒子,孩子们能很快分清楚哪个是好的,哪个是不好的。而存在混淆的,孩子则无法判断。随后,工作人员给孩子一个新盒子,并把旧的也留下,让孩子自己玩60秒。
结果发现,倘若第一遍演示无混淆,孩子就更愿意玩新盒子。倘若有混淆,则孩子倾向于去玩旧盒子。该结论支持了好奇心可能是为了解决不一致信息的假设。
简单来讲,好奇心是一种生而具有的潜在动机,基于不同的分类,产生好奇心的原因可能是期待得到回报和奖励,而另一种好奇心产生的原因还可能是期望解决存在不一致的概念。
作者:离离原上(知乎用户)
声明:本文内容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新华网客户端和知乎的立场及观点。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