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煎煮有哪些讲究

煎药器具

首选:瓦罐、砂锅类器具

因为这类器皿的材质稳定,导热均匀缓和,不易与药物发生化学反应,不会影响药物的合成与分解,故从古至今一直被沿用。另外,还可以选搪瓷、不锈钢、玻璃等材质的器皿。

禁用:铁锅、铜锅和铝锅

因为这些材质的化学性质不稳定,在煎煮药时能与中药所含的化学成分发生反应,从而改变药性,影响汤剂的质量,进而降低疗效。

加水量

第一煎:加水量控制在高出药面 3厘米为宜

第二煎:控制在高出药渣表面 2厘米左右

加水量要严格把控,因为,水多了可能会影响药效,且服用困难;水少了,可能煎焦。但应注意质地疏松、体积大、芳香易挥发类的药材,加水以覆没为度;质地坚实体积小、需要长时间熬制的,需多加水。

浸泡

浸泡用水

煎煮前一定要把药物先用冷水浸泡,加入的水量以高出药面二指为准,以便使药材能够充分浸透变软,细胞膨胀,利于药材有效成分的煎出。另外中药材大都含有蛋白质,所以,禁用热水浸泡,否则药物表面蛋白质立即凝固,影响有效成分的释放。

浸泡时长

要根据药物和疾病的具体性质来决定。以花、叶、茎等药材为主的中药可浸泡 20~30分钟,以根、根茎种子、果实等为主的可浸泡 1小时,浸泡时间不宜过长,以免引起药物酶解或腐败。

煎药时间

一般情况

第一煎以药沸开始计算需要 20~30分钟,第二煎30~40分钟。

解表类药

第一煎 10~15 分钟,二煎 10~20 分钟;

滋补类药

第一煎30~40 分钟,第二煎40~50 分钟。

在次数上,多次煎煮比一次长时间煎煮的效果更佳。

火候

文火&武火

煎药温度的高低,中医称之为火候,有“文火”和“武火”之分。文火是指弱火,温度上升缓慢,水分蒸发也慢。武火是指强火,温度上升快,水分蒸发也快。

通常煎药时的温度太高会使水分蒸发太快,不利于药物成分的释放,甚至煎煳;温度太低又熬不出效果。

火候控制

因此一般对火候的控制是,在未沸腾前用武火,至煮沸后再改用文火,使其保持在微沸状态,这样有利于药物有效成分的煎出。

(来源: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