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产业是基础,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切实做好“土特产”文章,应基于乡村资源比较优势,让“土特产”真正走出去。
让“土特产”走出去,有利于农民富起来。我国地域辽阔,气候类型多样,土特产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巨大。以甘肃为例,多元的地理环境和气候,塑造了当地多样的优质特产。定西马铃薯种植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条件使定西成为中国乃至世界马铃薯最佳适种区之一。做好“土特产”文章,有利于发挥本地自然资源比较优势,推进生产要素优化配置,是提高农业经济产出效益和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从需求方面看,土特产既“土”又“特”,提供了多元化的优质消费产品,能全面提升消费者的消费效用,市场需求空间广阔。
让“土特产”走出去,有利于农村火起来。当前,旅游业是全国产业增长速度最快也是增长潜力最大的产业之一。20世纪90年代至今,全国平均每年旅游人数快速增长,其中乡村旅游规模约占出游总人数的三分之一左右。做好“土特产”文章,以文旅融合赋能乡村振兴,是推动乡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构建乡村发展新格局的必然要求。
让“土特产”走出去,有利于环境好起来。一个地域的土特产往往是与当地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人文环境长期匹配、协调发展的结果。“土特产”往往具有几百年乃至上千年的历史,其生产大多已与当地的自然条件形成稳定可持续的生态循环发展模式。土特产不仅体现自然要素之间的均衡,也体现自然和社会要素之间的均衡,是时宜、地宜、物宜的有机结合。
让“土特产”走出去,有利于文化兴起来。我国农耕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我国农业的宝贵财富,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土特产”是农耕文化的重要物质载体之一,不仅是一种自然和人工产品,更是一种文化符号,象征着一种乡愁。做好“土特产”文章,是弘扬农耕文化的有效途径。
让“土特产”走出去,需要发挥好党的全面领导作用。“心中为念农桑苦,耳里如闻饥冻声。”应把真正懂“三农”、爱“三农”的干部选拔到乡村振兴第一线,把发展土特产业绩纳入乡村干部考核指标,督促乡镇一级干部和村一级干部当好“土特产”文章的直接“执笔人”,切实负起责任、做好相关工作,领导广大群众绘就乡村产业振兴美好图景。
(作者系甘肃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