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新一代“可控核聚变”技术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意义重大

我国新一代“可控核聚变”技术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意义重大

时评/三杉 图/来自网络

核聚变,指由质量小的原子(氘),在特定条件下让核外电子摆脱原子核的束缚,让两个原子核能够互相吸引而碰撞在一起,发生原子核相互聚合作用,生成新的、质量更重的原子核。

而在这个过程中,会释放出巨大的能量,这也是原子弹、氢弹能够有如此大威力的原因。

中国、俄罗斯、美国等国家,都掌握了核聚变技术,但掌握的是不可控核聚变技术,与可控核聚变技术相比,不可控核聚变技术只能应用于武器方面,而可控核聚变技术可以为人类提供源源不断的能源。

所以,人类世界的很多国家,研究的是“可控核聚变技术”,一旦得到突破性进展,必然会颠覆人类现有的生活模式。

据媒体报道:中核集团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科研团队再传佳绩,中国新一代“人造太阳”科学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

HL-2M等离子体电流突破100万安培,创造了我国可控核聚变装置运行新纪录,标志着我国核聚变研发距离聚变点火迈进了重要一步,跻身国际第一方阵,技术水平居国际前列。

据介绍:新一代“人造太阳”是我国目前规模最大、参数能力最高的磁约束核聚变实验研究装置,它采用先进的结构与控制方式,等离子体电流能力提高到2.5兆安培以上,等离子体离子温度可达到1.5亿度,能实现高密度、高比压、高电流下运行。

等离子体电流强度是托卡马克核聚变装置的核心参数,等离子体电流达到100万安培(1兆安)是其实现聚变能源的必要条件,未来托卡马克聚变堆必须在兆安培电流下稳定运行。

此次最新突破,意味着该装置未来可以在超过1兆安培的等离子体电流下常规运行,开展前沿科学研究,对我国深度参与ITER实验及自主设计运行聚变堆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的受控核聚变研究早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就开始了,几乎与国际上受控核聚变研究同步。

2006年,中国、欧盟、美国、俄罗斯、日本、韩国和印度共同签署了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项目启动协定,该项目是目前全球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的国际大科学工程之一, 同时也是中国以平等身份参加的最大国际科技合作项目。

我国有关专家表示,参与ITER的十多年间,中国的聚变研究得到了快速发展,磁约束核聚变研究从过去的跟跑,步入了并跑阶段,部分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此前,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声称掌握了“可控核聚变技术”,如果可控核聚变技术获得突破,那么它就可以被应用于在很多领域,比如飞机、轮船、火车的动力源,甚至可以掌控武器爆炸的过程,让武器按照人类的思想发挥其应有的效果,像空天航母、飞行堡垒等飞行器,都有可能成为现实。

但迄今为止,还没有任何国家的科研机构,声称掌握了可控核聚变技术,顶多能够延长控制时间,达不到完全控制的地步,估计还需要20~50年的发展才有可能,一旦人类掌握了“可控核聚变技术”,那么人类就可以逐渐解决能源枯竭的问题。

由此可见,我国“可控核聚变技术”通过多年的努力,已经有了新的突破性进展,这是一个可喜的重大进展!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