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孔雀开屏,如天女散花,如瀑布飞泻,如流星雨过……飞行表演中,战机释放干扰弹的场面颇为壮观。然而,在生死存亡一瞬间的空战中,绚丽无比的干扰弹可不是用来吸引眼球的,它的使命是“诱惑”敌机发射的导弹。
空战中,战机一旦被导弹锁定,那就十分危险了。这种情况下,适时释放干扰弹是优先级较高的应对方式。
目前,世界各国战机装备的干扰弹从工作原理上讲大同小异,一般分为红外干扰弹和箔条干扰弹两种。
其中,红外干扰弹是通过燃烧镁等低燃点金属,配合四氟乙烯树脂和其他黏合剂产生足够热量,来模拟气动加热后的战机蒙皮和尾喷流热辐射或热轮廓,诱使红外制导导弹转而追击干扰弹。如果要打个比喻,红外干扰弹更像是战机所用的分身术,或者像壁虎断尾求生时那根尾巴,只不过战机所施放的“尾巴”可不止一根。
实战中,来袭的红外制导导弹往往不止一枚。这就决定了战机必须借助机载红外告警系统和雷达告警探测器,根据实际情况适时、分批释放红外干扰弹,使所形成的红外辐射假目标,在动态中与所保护的战机保持最佳距离,发挥出最佳效用。
与红外干扰弹对付的是红外制导导弹不同,箔条干扰弹“引诱”的目标则是雷达制导导弹。
雷达制导导弹的末制导雷达发现和锁定目标,大多采用距离跟踪、角度跟踪、速度跟踪、频率跟踪等方式。要实现上述跟踪,末制导雷达必须不断发射和接收电磁波,然后根据相关参数的变化,来确定和打击散射能量相对较高的目标或目标区域。
箔条干扰弹能通过大量释放一定长度的箔条,在空中迅速形成箔条云团,阻挡敌弹载雷达电磁波探测到己方战机,并将电磁波大量反射回来袭导弹的末制导雷达,形成大片回波对其干扰。同时,箔条云团会借助共振,快速形成比己方战机雷达截面更大的雷达截面积,在瞒天过海中使自己一方战机“金蝉脱壳”,摆脱导弹的追击。
虽然从数据来看,过去30年战场上损失的飞机中,被红外制导导弹击落击伤的占绝大多数,但是在实战中,很难确定来袭导弹是何种类型,因此,战机驾驶员往往是红外干扰弹与箔条干扰弹同时使用。为增大诱导成功的概率,驾驶员通常会在短时间内密集投放大量干扰弹,以达到足够能量密度和辐射强度,保证诱骗效果。
随着军事科技飞速发展,尤其是随着隐身战机出现,战机的雷达反射截面越来越小,传统的雷达制导导弹渐渐显得“力不从心”,而与时俱进的红外制导导弹却茁壮成长,特别是以红外热成像+矢量推力为组合的新型空空格斗导弹的出现,使得红外干扰弹的更新换代显得尤为迫切与重要。
当前,新一代的干扰弹正走入人们视野。更接近战机光谱特性的“灵巧干扰弹”,能“高仿”战机物理特征的“电子诱饵干扰弹”等已步入战场。相信未来,还会有更多的规避导弹手段出现,护佑战机翱翔天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