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做融合教育28年,不只为了特需儿童

点击收听本新闻
听新闻

融合教育,又称“全纳教育”,强调为身心障碍儿童提供“正常而非隔离”的教育和环境,提倡所有儿童在平等、包容的环境中接受适合自己的教育。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在战略任务中明确要“全面推进融合教育”。

在今天,学前融合教育在我国已获得了初步发展,但仍存在基础弱、发展不平衡、覆盖不充分等现实问题。根据国家教育部相关统计推算,我国在园和入园的残障儿童占适龄儿童比例不足万分之一,远低于残障儿童实际占同龄区间人口的比例。

河南省郑州市管城回族区奇色花福利幼儿园(以下简称奇色花)成立于1991年,1996年起在普通的班级里按7:1的比例接受特殊需要儿童,包含孤独症、唐氏综合征、脑性麻痹、发育迟缓等。截至目前,奇色花共计服务了超3150名普通儿童及其家庭,超379名特殊需要儿童及其家庭。

今年42岁的文芳是奇色花幼儿园的一名教师,在幼教行业已经工作了超过二十年。2013年,文芳加入奇色花,开始融合教育实践,是“高宽模式”的第一批探索者。2016年奇色花遭遇搬迁危机,只有45名儿童在校、工资一度发不出来,但文芳和其他三十多位老师选择留了下来。

“这十多年来,我从来没有想过离开奇色花。我相信融合教育就是未来的趋势。”文芳说。

我们为什么需要融合教育?融合的起点和终点是什么?教师节前夕,凤凰网公益对话奇色花融合教师文芳。

以下是她的自述:

每个小朋友都是明星

在奇色花,老师们的一天从7:30开始,最近因为开学,我们会更加忙碌一些。

开学前,老师会对每个小朋友进行家访。对于普通小朋友,一般是两个老师到家里了解他的作息、饮食和家庭状况,和他建立初步联系;对于特需小朋友,班里的所有老师都会参与家访,在基本情况外,了解他习惯的沟通方式、交往方式,给他带去幼儿园的玩具,帮助他提前适应环境。

奇色花小朋友的一天(图源:奇色花)

奇色花小朋友的一天(图源:奇色花)

今年我带的是小班。因为小朋友们是第一次走进奇色花,开学焦虑会更严重一些。像我们班的小汤圆(化名),对妈妈很依恋,刚来那会哭得特别厉害,声音也很大。小朋友哭起来会相互传染,遇到这种情况,我们会让两个老师带她去到衣帽间安抚情绪。我们不会说,“你别哭了”,而是会共情她,“老师知道你很伤心,很想妈妈。你可以哭一会儿,但是老师担心你太大声的话嗓子会哑,可能会生病呦,我们可以小一点声吗?”在小班,我们还会让每个小朋友都带着“依恋物”上学,有了“阿贝贝”的陪伴,他们会更有安全感。

为了让特需小朋友得到充分支持,我们通常会在普通小朋友入园一到两周后,再请特需小朋友入园。在此之前,班级里会组织一次介绍会。我们会用PPT介绍,“下星期,我们班要来两个新的小朋友”,用很简单的照片和说明,让大家对特需小朋友建立初步印象。比如“这个小朋友个子会更高一些,就像哥哥姐姐一样”,因为很多特需小朋友安置的班级是低于实际年龄段的。我们也会提前说明,特需小朋友有哪些表达方式,大家可以如何和他做朋友。

目前在奇色花就读的特需小朋友大多接受过早期介入,对融合环境已经有所适应。同时,奇色花也在物理环境、信息交流和文化建设层面做了无障碍改造。比如,针对视力障碍幼儿或者听觉型自闭症幼儿,我们会在各个教学环节设置铃鼓、音乐、有声读物等听觉提示,老师们也会通过图片或简笔画,和有需求的小朋友进行沟通,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表达需求。

用声音帮助听障小朋友辨别方向(图源:奇色花)

用声音帮助听障小朋友辨别方向(图源:奇色花)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虽然特需小朋友在认知和能力层面和普通孩子相比有一定差距,但在融合的环境里,你会发现,小朋友不会觉得我帮你了,我就是强的,你就是弱的,他们天然地喜欢当哥哥姐姐,也喜欢照顾别人。

我们也会通过一些绘本(比如《没有耳朵的兔子》《你很特别》《猫头鹰喔喔呼》),让小朋友们认识到,在他们身边,有些人就是会看起来不一样。其实,我们每个人也都是不一样的。

我们还会设置一些体验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向孩子们说明,比如视障的小朋友在哪些环境可能是不方便的,大家可以在哪些环节帮助他,是不是每个人都可能有不方便的时候?潜移默化地,通过这些教学活动的影响,小朋友们就会更积极地相互帮助。

奇色花有一个活动叫作“明星时刻”,每天课程结尾,我们会用十到十五分钟,由小朋友轮流当“今日小明星”,小明星坐在中间,其他小朋友分享他的优点。在大人看来特别小的事,比如“吃饭吃得很快”“午休衣服叠得整齐”,都可以成为小朋友眼中同学的闪光点。在这个过程里,特需小朋友也会成为小明星,大家不会只看到他不说话、不会折纸,而是能从另一个角度挖掘他能做到的事。之前我们班有一个小朋友是孤独症,喜欢摆小朋友的鞋、喜欢摆椅子。在小朋友眼中,他们不会觉得这是刻板行为,他们只会说,这是他在用自己的方式帮助别人。

图源:奇色花

图源:奇色花

在融合环境中,通过和普通小朋友交往,特需小朋友会自然地培养起规则意识,语言能力也会得到刺激和发展,如果仅在机构接受一对一康复训练,特需小朋友是无法学会运用语言的,而和同伴的交往经验,也会帮助他日后更好地融入社会。

对于普通小朋友,在融合的环境中成长学习,也有利于培养他们的“亲社会性”。大家总说“德智体美劳”、“德”字排第一位,但它也是不可教的。而在奇色花,在日常生活中,小朋友们会践行这样的价值观。“喝水入厕”的时候,普通小朋友会协助老师提醒特需小朋友,领他们找到水杯,拉住同伴的小手有序排队。

图源:奇色花

图源:奇色花

如果一个小朋友从小就能了解到世界的多元和差异,能够用不同的方式和他人相处,等他长大以后,相比一味地追求竞争,他会更理解合作的价值和意义,内心也会更开阔和快乐。

有一个让我感到骄傲的瞬间。那天我们班有一个小女孩一直在哭,一个大班的小朋友主动上前去做了安抚,他说,“你是不是想姥姥,我们今天吃完两顿饭再吃三次加餐,到五点的时候姥姥就可以来接你了。”看到小姑娘动作慢,他还主动帮她换了鞋。

成为融合教师,是一场成长之旅

我成为融合教师,是因为一个挺偶然的机会。

最早,我是在普通幼儿园当老师的。2001年,我19岁,从郑州幼师毕业。从我们那届开始,学校不包分配了,当时我也没考上编制,就去了我爸妈单位的幼儿园,一干就是十多年。

2013年的时候,因为幼儿园不太盈利,社会上又出了几起幼儿安全事件,我之前的幼儿园就停办了。当时我正好看到奇色花在招人,这样6月送走最后一批毕业生,8月我就入职了奇色花。

刚去的时候,我受到了冲击,觉得这里的小朋友未免也太自由了。以前我是那种比较严厉、高管控的老师,不太看得了一片混乱,对纪律常规都抓得比较紧。

图源:奇色花

图源:奇色花

碰到不太受控的小朋友,我以前的做法是先和家长沟通,“你要想办法改变你的小朋友”,我也会用“暂时取消你的活动”这样的方法,让不守规矩的小朋友意识到自己错了。包括以前我们组织就餐,会让小朋友排好队、大家全部盛好饭之后才能吃,正式开动前,还会要求大家齐声念“锄禾日当午”。

但在奇色花,小朋友取到餐就可以开吃,老师也不会严格限制大家说话。毕竟大伙在家吃饭,也是可以说话的。只要不是大声叫喊,小朋友们小声交谈,老师开展工作并不会受太大影响。在这里,老师更像一个支持者、陪伴者,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掌控者、领导者。

图源:奇色花

图源:奇色花

除此之外,在奇色花,老师的工作时间也会稍微长一些。以前我所在的幼儿园是“两教一辅”,两个老师搭档上下午班,我一般是一个半天上课,一个半天备课,不需要一直待在班里。但在奇色花,我们虽然是“三教一辅”,但老师需要一直待在班里。加上还要对特需小朋友采取不同支持方式,我需要花时间学很多东西。刚去的那段时间,蔡蕾园长给了我很多支持,她会和我聊,为什么小朋友的常规看起来不太好。随着时间推移,后来我也慢慢地学会站在小朋友的视角上思考,领悟到以往我们那种简单的“管着”,并不能称为真正的教育。我甚至觉得在我过去十多年的教育生涯里,曾经给一些小朋友带去过创伤。

虽然一度有过忐忑和不适应,但奇色花的环境一直在帮助我融入和成长。领导没有架子,管理模式也很扁平化,大家关系都很融洽。而且因为接触特需小朋友、接触无障碍理念,“合理便利”的意识也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大家。比如说,考虑到很多女老师在家庭里承担着育儿的职责,奇色花是允许员工把自己的孩子带到幼儿园,员工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灵活调整上班时间。

美国教育专家在奇色花(图源:奇色花)

美国教育专家在奇色花(图源:奇色花)

虽然有时候在奇色花工作是挺累的,但老师也会得到更多的锻炼机会。像我在的这些年,不断有各国专家来培训和交流,还有各类外出观摩的机会。甚至老师们还会学习PDCA循环、SWOT分析法这些思维模型。接触这些经验和知识,我们的视野和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是起点也是终点

奇色花的特色是“融合”,但1996年刚开始探索融合教学的时候,没少遭到攻击和质疑。当时我还不在,但我听说,不少家长反对融合教育的理由,一是怕小朋友被传染变傻,二是怕小朋友被打。当时蔡蕾园长还被家长们联合起来威胁过。

早期的奇色花幼儿园(图源:奇色花)

早期的奇色花幼儿园(图源:奇色花)

但从入职之后,奇色花在和家长宣讲我们理念的时候,已经慢慢地从强调“残健融合”过渡到“尊重每个孩子的特殊需求”。现在,家长们的担忧,一是他的孩子会不会模仿特需小朋友的行为,二是老师的精力是不是能充分关照到每个小朋友?

在奇色花的理念推介会上,老师们会回应这些顾虑和问题。我们会告诉他们,融合教育的受益主体是每一个小朋友,我们尊重个体的差异,所以会对每个孩子进行全面的评估和支持。同时,我们也会向家长渗透这样的理念——小朋友出现行为问题,不能仅看到问题本身,而要一起探索行为背后的原因,通过家校之间不断的沟通,支持小朋友的成长和改善。

我们也会和家长介绍,当奇色花用特殊教育意义上“行为支持”开展教学,支持到的是所有小朋友。孩子们会学习更好地表达自己的诉求,遇到冲突和问题,也可以更主动地应对和解决。因为环境的接纳度是更高的,奇色花的老师也会展现出更多的耐心和温柔。

因为是私立幼儿园,“奇色花”曾经最大的难题是房子,成立至今,一共搬过七次家,每次数十万的装修花费都会让学校陷入困境。我还记得我亲历的2016年的那场危机,当时只剩下45个小朋友、38个员工,大家工资都发不出来了。那会我们搬到阳光城五号院,刚开始,确实也感受到一些质疑,“为什么这样一群小朋友要来我们这个社区?”

但随着时间推移,社区里的人也开始意识到,这些特需小朋友只是说话不清楚、或者走路不稳当,顶多有情绪的时候会嗷嗷一声,他们真的没有那么可怕。后来,我们也开始组织活动,比如把大型积木搬出来,让小区里的孩子和奇色花的小朋友一起玩。逢年过节,我们也会让小朋友做小礼物送给小区里的环卫工人和叔叔阿姨。大家慢慢意识到,因为奇色花的存在,社区的生活反而变得更丰富了。后来我们总结,其实每一次搬家,都是我们在当地推广“融合”理念的机会。

事实上,“融合教育”说到底也并不是某种特定的课程。当一个教育环境尊重和理解差异,能看到不同小朋友自身发展的需求,给他们所需要的支持,就是在做融合教育了。所谓需求,也并不局限于某个特需小朋友看不见、听不见或表达受阻,还包括普通小朋友也会出现的交往、自理问题。“融合”本就应该是教育的起点和初心。

图源:奇色花

图源:奇色花

然而,不得不说的是,回到特需小朋友的处境,虽然现在国家一直在推行相关政策,特需小朋友入学也得到了法规保护,但是放眼这些小朋友的生涯发展,还是有很多让人担忧的部分。

有一位叫楠楠(化名)的孤独症小朋友,是在普校读的小学和初中,现在还会在假期回奇色花做志愿服务。楠楠的认知能力已经是很好的了,但最后你还是会遗憾,他的上限似乎也只能是职高。

除非是少数能力很强的小朋友,到了小学和初中,涉及到知识性的学习,特需群体还是会遭遇比较大的挫败。奇色花一直在做一个老毕业生回校的交流活动,叫“老友记”,就有家长反映,虽然小朋友进入普校就读了,但是年年都是倒数第一。

“老友记”毕业生们回校探访(图源:奇色花)

“老友记”毕业生们回校探访(图源:奇色花)

即便如此,面对“融合教育是不是卡在了幼儿园”的问题,我的态度还是比较乐观的。大家觉得学龄前的融合教育做得好,是因为这个阶段的融合本来就比较好开展。就拿我们所在的郑州市管城区来说,因为奇色花的影响,这里的教育生态正在慢慢发生变化,融合的理念也开始渗透到基础教育阶段。离我们很近的管城区第二实验小学很早就开始了融合教育,现在区里有特殊教育资源教室的小学也增加到了十来所。

我们希望这成为一个起点,未来有越来越多的学校,可以从校园文化建设开始,营造多元包容的环境和氛围。而当我们有了这样接纳差异的环境,校园霸凌越来越低龄化的情况也会得到相应的改善。

我想,无论是推广融合教育,还是成为一名教师,都是一个“静待花开”的过程。而当一个人的需求可以被看到,他就能按照自己的速度和方式生长,也就可以拥有属于自己的盛放。

-END-

作者 李迅琦 编辑 佘韵卿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