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艺术 | 从“三亚”搬至“北京”的华宇青年奖今年花落谁家?

华宇青年奖

今日,2020 年第八届华宇青年奖入围展:漫长的问候”在UCCA 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拉开帷幕,与此同时本次2020华宇青年奖于12月12日晚公布了获奖艺术家,并颁发奖项,艺术家郑源与艺术家彭祖强分别获2020华宇青年奖——评委会大奖与评委会特别奖。以下是“凤凰艺术”为您带来的现场报道。

每年的华宇青年奖都在年终12月时让人们前往三亚避寒,去年减少了入围艺术家数量以便能让艺术家更好的呈现作品后,今年则将老地点“三亚”改为了“北京”,而入围展的办展地点设在了UCCA 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从展览地点上来看,今年的华宇青年奖入围展的呈现更为专业;从观展人群上来说,也从“游客”的“走马观花”变成了更多艺术爱好者与专业艺术人士的“下马看花”。

▲ “2020年第八届华宇青年奖入围展:漫长的问候”发布会现场,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2020。

2020 年 12 月 12 日至 2021 年 2 月 10 日,2020 年第八届华宇青年奖入围展:漫长的问候”在UCCA 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呈现,展出今年 10 月 16 日公布的 15 位华宇青年奖入围艺术家作品。

▲ “2020年第八届华宇青年奖入围展:漫长的问候”发布会现场,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2020

本年度华宇青年奖入围艺术家为陈丹笛子、胡伟、金亚楠、李泳翔、刘国强、刘玗、劳丽丽、倪灏、彭祖强、苏咏宝、苏郁心、苏予昕、夏乔伊、赵谦和郑源。本届华宇青年奖的华宇青年奖评委会大奖及华宇青年奖评委会特别奖两个奖项由终评评审团在观看展览和闭门讨论之后宣布。

此次终评评审团由田霏宇(UCCA 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馆长)、曹斐 (艺术家)、凯伦·史密斯(OCAT 西安馆执行馆长、策展人)、刘韡(艺术家) 和鲁明军(历史学博士、复旦大学哲学学院青年研究员、策展人)组成,评委会主席由田霏宇担任。

在经过终评评审团观看入围展览和闭门讨论之后,两个奖项的结果也最终公布——郑源获“华宇青年奖评委会大奖”,而“华宇青年奖评委会特别奖”则由彭祖强获得。

艺术家既在世界之中,又在世界之外。今天的艺术家似乎不可避免地关注如现代性、后殖民,或者全球性等诸多话题,特别是处在全球化进程一端的中国艺术家们,他们的对象或许依旧还是可以由不同领域所构筑和划分的自然的、人文的、政治的世界——一个可以二元对立的辨析对象。

▲ 展览现场

而中国最年轻一代的艺术家已然将自己置身于知识和技术网络的内部,而不是将世界作为外部客体去观看。此时上一代艺术家的问题——如东西方、殖民与后殖民的问题在无差别的知识、技术问题下被摊平直至消解,对年轻一代艺术家而言,他们可以更无所顾忌地谈论远方。

▲ 展览现场

年轻艺术家在与世界、他人、自我对话的过程当中,如何将新一代的视角、媒介和思辨方式与现实碰撞引发的复杂性呈现在作品当中值得我们关注,并可藉这些丰富而多元的创作实践前瞻当代艺术创作发展的脉搏,对未来的更多可能性和中国当代艺术的新愿景给予新的展望。

▲ 展览现场

本次入围的年轻艺术家置身于多学科交织的知识和技术系统之中,他们喜欢面对和分析问题,并试图与之对话;他们受过良好且全面的教育,往往更像写作者与研究者,在研究方法和作品的呈现中,尽显百科全书式的 谱系与调查方法;他们中的一些人迷恋研究的过程,对诸多议题感兴趣,并对选择的切面做精深的研究,另外一些人相比于具体细微的内容,更愿意打破边界并尝试 建立宏大的叙事。

同时,与强调艺术家气质与个性的普世印象相左,极具思辨性的他们将自我隐匿起来,藏在创作背后,相对削弱了直观与个体性,他们有时甚至变得不再强调自我表现,有意弱化个人气质,更在乎其作为主体所观察到的对象,而非作为艺术家主体的自我本身。

▲ 展览现场

正因如此,这些艺术家的工作方式好似不断处在某个临界点上——一个与这个世界建立联系的临界点,并与之保持并未完全进入的关系,维持若即若离的状态。在每一次尝试开展对话的同时,又会在适度时戛然而止,不刻意进入某个特定知识系统内,在维持相对的距离感与陌生感之下,以某种暧昧身份向这个世界发出绵长而持续的问候。

▲ 展览现场

“2020 年第八届华宇青年奖入围展:漫长的问候”开幕同期也推出了华宇艺术论坛, 邀请学者和艺术从业者就所关心的问题进行讲述和讨论。华宇艺术论坛起源于 2016 年,历年话题涉及“当代艺术与社会”、“本土经验下的个案研究”、“历史、艺术与政治”等诸多议题。本年度论坛由杜可柯策划,主题为“不止于一个词— —另一种生活形式何以可能”。展览期间,UCCA 还陆续策划及举办三场主题对话及影像艺术交流活动,邀请此次参展艺术家及相关回应人进行交流分享,以更加深入了解本次入围艺术家艺术实践的发展与创作背后的思考。

▲ 展览现场

2020年华宇青年艺术奖:获奖艺术家

2020华宇青年奖评委会“大奖”

郑源

1988年出生于兰州,现工作生活于河北三河。2015年毕业于芝加哥艺术学院,获电影,录像及新媒体艺术硕士。郑源的工作关注于集体身份与价值体系在不同政治、社会与历史情况中的状况与相互关系。他的影像创作往往处于虚构,纪录与调查性的研究之间,经常伴随着对既得图像的挪用与转译,从而获得叠压的语境与互文性。近期个展览包括“前进的,后退的”(没顶画廊,上海,2020);“悬而未决”(泰康空间,北京,2017);“An Open Studio”(PRACTICE Space, New York,2016)。

华宇青年奖评委授奖词:

郑源的《降落前最后一步》成功的结合了历史素材与当事人回忆,从而编织出一部具有视觉冲击力、完整叙事结构的三频论文电影。 基于近五年从航空史出发的持续性探索,这部作品梳理了艺术家对地缘政治、现代化建设、集体记忆及个人主体性的多元化思考。在没有表示过于直接明确主观判断的情况下,郑源在创作中擅⻓刺激观众对历史叙事的想象,因而触动了观众对自身处境的好奇心。

2020华宇青年奖评委会“特别奖”

彭祖强

1992年生于长沙,工作生活于纽约,影像创作者。作品曾在阿姆斯特丹国际纪录片电影节,AntiMatter影像艺术展,香港咩事艺术空间,以及休斯顿美术馆展映。参与过的驻留项目包括MacDowell,Skowhegan,以及Core Program。他毕业于芝加哥艺术学院电影和影像艺术系,以及伦敦金匠学院。

华宇青年奖评委授奖词:

在彭祖强的作品中,简单、乏味的肢体动作无疑是对时下流行的知识生产式影像语言的一次背叛,也是对观众的一种冒犯。它兴许是某个剧情或场景的片段,也可能本身就是一段自足的叙事,但都在暗示着一个微妙而复杂的心理时刻:仿佛等待中的焦灼 和烦躁,又像临危前的恐惧和慌乱,抑或百无聊赖的失神和放逐......此时,闪现在我 们眼前的可能是刺客乔治,也可能是战士张纪,这些曾经出现在彭祖强另外作品中的人物和故事。在媒介与感知、历史与记忆以及他人与自我之间,彭祖强化繁为简,通过极少修饰的影像语言,意图探察或建立一种只可意会的情感连接。然而不为人知的 是,情感连接的背后,其实是人 间无尽的对峙、冲突和宿命。

其他入围艺术家

陈丹笛子

1990年出生于广西贺州,2015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油画系,现生活工作于广州和杭州。陈丹笛子擅长以录像、装置、摄影和文学进行创作。她的作品探索了亲密、短暂的瞬间和人类的情感,以及人与自然和人工世界中反复出现的现象相遇的感知和体验。通过自我认识和对生活环境的观察,揭示独特的时刻和情感之间隐藏的短暂本质。

胡伟

2016年硕士毕业于Dutch Art Institute (DAI),工作生活于北京,他使用影像、装置、印刷图像和绘画等多样媒介进行创作。他的兴趣常始于文本与视觉文化之间看似无关的元素,通过调研、转译、想象和整合来呈现政治和形式上的多重的、可思辨的内在联系,模糊现实与虚构的边界。胡伟的实践探索劳动、情动和价值判断在不同政治经济环境、技术条件和事件中的不稳定关系。结合动态影像和散文美学,他的工作也涉及我们生存环境中人(个体和群体)、非人及物质在历史和自然改造过程中的能动性,分裂和人为的异化。

金亚楠

1986年出生于杭州,硕士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雕塑系,现工作于中国美术学院雕塑系。金亚楠感兴趣于局部语境下的对话关系, 。他曾参加艺术小组以探究个人与群体之间的相互制衡关系,也曾尝试公共事业工作探寻各工作层级之间因由逻辑错位引发的协商失效。近几年,他更关注个体或群体单元在共谋下的差异化呈现,通过架构针对体制的隐喻化结构来增加单元间对话的可能性和侵略感。

李泳翔

1991年出生于长沙,2014年毕业于中央圣马丁,目前在法兰克福Städelschule美术学院就读,生活和工作于法兰克福。他的作品运用媒介广泛,经常尝试采用交融绘画、雕塑、音乐和影像的方式进行创作。作品近期展出于Portikus,法兰克福;Emanuel Layr,维也纳;Deborah Schamoni,慕尼黑;Berlinskej Model,布拉格;长征计划,北京;Aedt,杜塞尔多夫等地。

刘国强

1988年生于山东,2011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新媒体艺术系,2015年研究生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新媒体艺术系,现工作生活于杭州。刘国强的作品包括录像,装置,平面,以观念艺术为主。

刘玗

1985年出生于台湾,目前在台北生活和工作。从2014年开始,刘玗在创作中逐渐发展出一系列田野纪录式的工作方法,利用人类的视角、空间属性的变化与物件本身在不同体系中流动的身份,勾勒出人类演进的过程。在刘玗的作品中,她参考了多种影像语汇的原形和文字出版、仿电影式的纪实影像、类纪录片的形式,对空间、历史、影像、叙事的零碎片段进行连结、补叙,最后将大量实地的田野调查与文献资料重新编排成其独有的创作语言。个展包括“凹凸史”(凤甲美术馆,台北,2018);“Several Ways to Believe”(Taiwan Academy,洛杉矶,2017);“停泊在车站的愚人船”(关渡美术馆,台北, 2016)。

劳丽丽

1983 年出生于香港,先后在香港中文大学获得文学学士及艺术硕士。她是一位“退役”旅游记者,现专注于大自然生态有关的艺术创作,目前在香港“生活馆”学习务农之余,还在探索“半农半X”的生活方式——即在投入到自给自足的农业生活的同时发展其他事业。这种生活实践促使她对另类生活模式、以及作为生活在香港的艺术创作者的自主性作出提问。她的主要研究课题与食物、农耕、发酵、监视、冥想等相关,作品以影像、摄影、装置及混合媒介为主。

倪灏

1989年出生于台湾新竹,先后在芝加哥艺术学院与罗德岛设计学院学习, 现生活工作于纽约和新竹。他擅长于通过雕塑、影像等多种媒介,将日常熟悉的物件梳理化,并激发其背后的政治隐喻或私人记忆,也以此展开他在权利结构、消费主义、暴力美学等方面的探索。近期个展包括“伏击”(台北美术博物馆,台北);“围攻”(T293,罗马);“光瘾炽爱”(Vacancy,上海)。

苏咏宝

1985年出生于香港,先后就读于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与香港中文大学。她成长于传统中医学世家,自幼接触中药材,如果说此前仅把药材当作玩物,现在药材已转化成为她的艺术创作媒介。苏咏宝的作品运用中国传统医学源于对自然的观察、敏感以及想像,探讨自然物料的形式、物质性、关系性。曾举办个展“六种练习”(大馆当代美术馆,香港,2018)。

苏郁心

生于1989年,现生活和工作于德国柏林。苏郁心的艺术实践专注于对科技、生态及聚合人类与非人类基础设施的研究,并透过论文电影的推测思辩及录像装置展现其对星球想象及宇宙图式的探究。作品曾展出于:BLEED festival(2020);京都艺术中心(2020);柏林世界文化宫(2019);阿根廷胡宁市当代艺术馆(2018)。2018年获得西班牙LOOP Barcelona Discover优选。近期参加台北双年展2020,作品由卡尔斯鲁厄艺术与媒体中心和台北市立美术馆委托制作。

苏予昕

1991年出生于台湾,2016年于英国伦敦大学斯莱德美术学院研究所毕业,现生活和工作于台北和上海。苏予昕的绘画是静物、图表、风景、信息碎片和记忆以多声道、多时区、多屏幕的印象混合输出。在这个事物投射出来的印象比事物本身更丰富的时代,其绘画欲描述的是多元感知杂揉的平行印象主义(Parallel Impressionism)。

夏乔伊

1992年出生于杭州,2016年获得芝加哥艺术学院(School of the Art Institute of Chicago, IL)艺术学士学位,现生活工作于上海。夏乔伊的作品在震荡的全球化背景下对个体身份、艺术史以及当代文化中的能量转换展开探索。他的日常实践囊括雕塑、绘画、装置和影像等媒介,并形成了自己的美学策略和视觉风格。夏乔伊的创作借助材料、肌理、颜色等元素传达情绪,并时刻在材料的功能性和仪式性之间维持一种张力。

赵谦

1990年出生于江西九江,2018年获加州艺术大学纯艺术硕士学位。他的创作关注个人的日常行为以及不同媒介之间的转译,通过将信息转化成平面图像进而消解原始的意义,构建出真实与虚拟交织的空间。个展曾于连州摄影博物馆、休斯顿摄影中心、罗马001画廊、东京RPS画廊展出。作品广泛展出于爱尔兰拉什法恩汉姆城堡、Kala艺术中心、克罗地亚法国馆、萨格勒布当代艺术博物馆、奥格登南方艺术美术馆、K11艺术基金会、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浙江美术馆、大连美术馆、原美术馆、今日美术馆等。其作品还出现于荷兰Unseen摄影节、新加坡国际摄影节、雅典摄影节、哥本哈根摄影节、罗兹国际摄影节、影像上海艺术博览会、艺术北京等。曾获学术奖金赴几点当代艺术中心、Vermont艺术中心、Kala艺术中心、Cow House工作室参加艺术家驻地项目。2017年他的第一本书《边缘及边角料》在假杂志出版。

其他入围艺术家作品图

▲ 李泳翔,《我不爱(吸血鬼食人有道)》(静帧),2020,单频影像,27分1秒。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 彭祖强,《保持触碰》(静帧),2020,彩色有声影像装置,8分13秒。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 胡伟,《风下之乡》(静帧),2020,单频有声彩色影像,53分16秒。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 陈丹笛子,《Call for Your Singing》(静帧),2019,四频彩色有声影像装置,26分57秒。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 劳丽丽,《漫慢电视:保持缄默》,2020,三频互动影像装置、电子感应组件、人工植物、灯、茶几、座椅、天气棒、气压温度及湿度计等,尺寸可变。摄影:Xin Li。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 刘玗,《救赎山》(静帧),2018,单频彩色有声影像装置,23分54秒。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 倪灏,《结构研究 III》(局部),2014,综合媒介:昆虫、乐谱、灯泡,彩色有声单频影像,29.7 × 21 cm,10分14秒。乐手:Rho Mei Yu。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 金亚楠,《摸平的指尖》,2019,树脂着色,25 × 15 × 13 cm。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 刘国强,《参照物1#》,2020,10频影像装置,200 × 200 × 250 cm。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 苏咏宝,《HAHTTDT No.1》,2019,负片、放大镜、Led射灯、液体容器、投射膜、摆臂、钢脚,190 × 120 × 80 cm。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 苏予昕,《月亮垂下了眼睛》,2020,油彩、丙烯与色粉,麻布、帆船板,230 × 132 × 40 cm。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 苏郁心,《休眠模式》(静帧),2019,双频影像及六声道声音装置,超高画质、彩色、有声,16分钟,尺寸可变。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 夏乔伊,《卡尔·马克思基金会:乔治·普尔曼项目》(局部),2020,铝、铁、碳、石头、土壤、草皮、土豆、皮革、熔炉、坩埚、鼓风机、蚂蚁培养盒和录音,尺寸可变。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 赵谦,《蜜糖时刻》,2018,综合媒介装置,尺寸可变。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 郑源,《降落的最后一步》(静帧),2020,三频高清影像装置,1小时4分钟。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关于展览

2020年第八届华宇青年奖入围展—— 漫长的问候

展览时间: 2020.12.12 – 2021.2.10

展览地点: UCCA中展厅、新展厅、剧场

(凤凰艺术 北京报道 责编/yyc)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