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成从幼稚园就有选择性缄默症,当年我们在咨商室进行各种不一定需要说话的活动,他从一开始慢动作、小心翼翼的看着玩具,到后来会自在的露出笑容、进行敲打物品发出声音得游戏,会想要煮饭给我吃,让我知道他想要参与、被在乎与看见。
我与成成的家人协议进行亲子游戏咨商,他在家人的陪伴下更为自在,更多主动、积极的行为在咨商中发生,在学校也同时改变了,他的神情益发自信与光彩,像极了盛开的花朵与明亮的眼睛,跟我初次遇见他时,那种脸色与神情黯淡的样子好不一样。后来,我因故回来台北工作,离开学校当天,我突然听到「林~少~湲~」,成成在天桥上喊了我的名字然后躲起来,跟他的游戏一样,躲起来比较有安全感、放松,但也因为这个躲起来的安心,让他能在学校情境发出声音,那个回忆我永远记得,带着内心的澎湃不已的心情,我对于选择性缄默症总是多一份使命感,一直持续到至今。
社会大众对于「选择性缄默症」有许多好奇与疑问⁉️,大部分人紧张不安时越容易寻求关系与安抚而说更多的话、紧张也能想办法回答老师或老板的问题,除非是自己情绪上来了选择不讲话,对于这群常常沉默的大小朋友,亲友与师长们常常是带着各种困惑,又无法从他们口中听到答案,只好自己想他们到底是在想什么,借着光辉10月,也是选择性缄默症宣导月,我们一起来想想「选择性缄默症」跟我们的距离好吗?
❓:选择性缄默症,是不是故意不讲话?
💡:美国精神医学学会的诊断准则手册把这有苦难言的症状称为Selective mutism,台湾翻为「选择性缄默症」,容易让国人联想到是可选择而故意、有意识的选择不说话,其实日本翻译的「情境性缄默症」,较符合在某些情境可以顺畅说话,在特定情境产生了「无法选择」的这群对象。由于焦虑而难以保持眼神接触、脸部容易僵硬/傻笑、举止僵硬不自然、思考变窄而不容易应对与反应,要说话的场合像是点名、打招呼、道谢和道别说不出口,有时让不了解的人以为是没礼貌,而被误会、指责、要求开口或疏远,这在选择性缄默症的人来说是很普遍的黑历史。
❓:他们是不是害羞/内向/慢熟/怕生?
💡:有部分选择性缄默症的人,天生有害羞的人格特质,但有些则在放松情境则很外向还是个开心果,比较确定的是他们在面对陌生或焦虑的人事物,的确需要一些时间与找到合适参与的方式,🧚如果找到也开始练习,会逐渐地主动、参与与用多种表达,但如果让他们焦虑到无法言喻,如果团体又认定他就是不会说话,他们对既定印象会更难以突破而开口。
❓:我小时也是不敢讲话啊!长大就会自然好了
💡:你有被车子按喇叭、紧急煞车而吓到呆掉、说不出话来的经验吗?或是明明想要说什么,但喉咙就是紧窒的发不出声音,想说千言万语到最后只能沉默或摇头,试想选缄的孩子在焦虑情境时,如果没有人帮忙、自己也不知道怎么办,就像长时间的处在惊吓当中,许多人在小时候都有适应不良、紧张、焦虑的时候,但由于没这么高强度的焦虑,所以较容易适应与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但选择性缄默症的焦虑强度大,影响到语言、思考或肢体系统的「冻结」,这种太不舒服的历程,自然把「说话」连结为「危险」的讯号,经年累月下来就不太能在特定的社交情境开口,因为想到要开口就有太多不舒服,但如果造成生活、学习、求职上的困难,可能会有惧学、网路沉迷、焦虑恶化、忧郁症、酒精或药物滥用等行为,也有成人仍有选择性缄默症症状。
其实2-6岁实施后的预后是很乐观的,大一点的选择性缄默症者则能产生更多自主性的练习,所以及早与陪伴他们一同走过,是很重要的。
❓:那我就尽量不要跟他互动,以免吓坏他就好啦?
💡:其实选择性缄默症的人虽然因为焦虑会想要当隐形人,但真的变成群体透明的存在时,是很没有归属感与不快乐的,虽然有时候他们不敢眼神对焦、微笑、互动,但对于帮助、陪伴、给他们支持、笑脸的老师、亲友、甚至陌生人都如数家珍的放在心里,当离开了焦虑情境,常常会跟让他们放松的对象侃侃而谈今天哪位老师讲过的笑话或课程、哪些同学发生了什么事情,有些则是会写在日记、记在心里,这也会成为现在或未来他们突破困境的正能量喔!
❓:我周遭有选择性缄默症的亲友,我该怎么帮助他们呢?
💡:由于选择性缄默症的程度、呈现的状态、样貌、需要的协助都不太一样,严重的不只说不出话来,有人过来跟他讲话时,可能全身僵硬,甚至在校单独缴交作业、如厕、装水喝、吃饭都有执行上的困难。建议在足够了解他们的情况下,设定或与他们讨论适合程度的替代式沟通、降低焦虑的表达方式来协助他们练习,将沟通与互动依据难度拆解成可执行、具体的方式,帮助他们增加自信与成功经验,最理想的情况下是有家庭、教育、医疗与心理专业资源一起来陪伴他们走出孤单与沉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