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去您的巴西》:重返那个向外打开的年代

《去您的巴西》胡续冬 著 世纪文景 | 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本书主要收录了作者在2003—2005年间旅居巴西时写下的有关这个国度的150余篇随笔。全书分为六辑:第一辑“里约,里约”写巴西的自然风光、节日风俗等;第二辑“我的巴西厨房”写巴西特有的物产、美食;第三辑“别装了,我们都知道你是巴西人”写作者在巴西结交的朋友,他见证的奇人奇事;第四辑“深入黑窟‘上帝之城’”聚焦于对巴西社会现象的观察;第五辑“关于伊巴奈玛女孩的一切”主要写巴西的文化艺术、知识分子群体;新版还增加了第六辑“重返巴西”,包含作者2014年和2018年重返巴西时写下的四篇文章。

作者语言紧凑、精炼、戏谑,有十足的个人风格,以轻松的方式让中国读者了解了巴西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既有个人在旅程中的体验与洞见,也有人文、地理、历史、民俗方面的丰富知识。

>>内文选读:

自行车、芒果和知了

我所住的巴西利亚大学校内Colina街区连个烟摊都没有,步行去办公楼和最近的一个小超市都需要十五分钟,因此,我迫切需要一辆自行车。一个同事的孩子赛尔索自告奋勇载我出街去买车。赛尔索在美国硅谷打工,这些天回来探望父母,由于我以前曾经在国内IT业里晃悠过,赛尔索把我引为知己,一路上都在向我抱怨巴西的科技产品市场没法弄,无论是电脑还是手机什么的,绝大多数人一旦买了就打死都不会更新换代,宁可自己用着糗点也不让商家再赚一次钱。

巴西的自行车纯属体育用品,从来没有人把它当交通工具,一般是中产阶级家庭买去当作健身器材使用,就像国内的小康人家都乐于在家里摆上一台跑步机一样。在巴西利亚,买自行车必须去体育用品商店,或者去大超市的体育用品区,在那里,自行车和高尔夫球杆、帐篷、睡袋等玩意儿摆在一起,很高贵的样子,价格不菲,我挑了一辆最便宜的,居然也要了我近90雷亚尔(相当于人民币260元)。由于从未赋予它锻炼以外的用途,所以这里的自行车绝对不会有车筐、后座,甚至连挡泥板和脚架都没有,活生生一辆裸车,跟海滩上的巴西美女一样。

我开始骑着这辆裸车撕开住所周围方圆二十里地的神秘的面纱,开始为未知的街区、马路脱下陌生的衣衫,让它们渐渐赤裸起来。不过在这里骑车的确很不爽,一是因为没有自行车道,常常会和飞驰而过的汽车抢道,二是因为道路极其不平,上下移动、其累无穷,所以既耗神又耗体力,实在是出行选择之下下下策,但由于我还没有在祖国混到驾照,在巴西利亚公交系统约等于不存在、出租车奇贵无比的情况下,我只能成为也许是唯一一个在本地把自行车当作日常交通工具的人,成为本地的一道奇怪的东方景观。可以说,巴西利亚是世界上最适合汽车居住的城市,而自行车在此没有车权。

骑车在周围转悠的时候,我时常惊讶于树木的雄奇伟岸,惊讶于到处都是性感的水果在枝头无人问津。我能够认得出的水果只有桑葚、榴莲和芒果,后者几乎遍布每个角落,披着一树沉甸甸的果子,像浑身长满了乳房的弃妇一样呆立在路边。我数次停车坐爱芒林晚,伸手去爱抚一下寂寞的芒果,如有酥软可人已然成熟者,则就地大肆吮之、食之。

由于雨季即将来临,知了开始无休无止地鸣叫,为我一路伴奏。本地的知了由于舞台空阔适于发挥,因而嗓门远远大于北京的知了,节奏、韵律也颇为古怪,听上去感觉它们在唱葡萄牙语而北京的知了唱的是汉语。颇为有趣的是,在葡萄牙语里,香烟是cigarro,知了是cigarra,按照葡语的阴阳性规则,cigarro和cigarra像是同一事物的两性名称,也就是说,要么知了是母的烟,要么烟是公的知了,而这两个选择对于我这样一个天天把烟吮在嘴里的人来说都是极其难以接受的。

作者:

文:胡续冬编辑:袁琭璐责任编辑:朱自奋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