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牌导游”是怎样炼成的?桂林两名导游获文化和旅游部2020年“金牌导游”证书

孙厚逊(本人供图)

汪明(本人供图)

“金牌导游”是导游业内一项很高的荣誉。近日,桂林的孙厚逊、汪明两名导游荣获文化和旅游部认定的2020年“金牌导游”证书。

那么“金牌导游”是怎样炼成的呢?记者采访了市导游管理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以及刚刚获得此项荣誉的两位导游。

我市已有5名导游“镶金”

市导游管理服务中心副主任段跃红介绍,“金牌导游”培养项目是文化和旅游部加强导游队伍建设的重要举措,旨在通过加大对一线优秀导游的培养与支持,鼓励入选对象开展业务研究和实践,以点带面、示范引领,为提高导游队伍专业素养,提升旅游服务质量发挥积极作用。

去年9月16日,文化和旅游部市场管理司发布《关于实施2020年“金牌导游”培养项目的通知》之后,我市立即启动相关的选送申报工作。首先由各旅行社和导游协会进行人选推介,通过对导游个人的业务素质和服务质量进行综合评判后,最终决定送选孙厚逊、汪明两位优秀的资深导游。经过一年的培养,两名导游最终捧得荣誉。

段跃红介绍,近年来我市十分重视导游队伍建设,通过强化导游队伍思想道德建设,建立创优争先的导游激励机制,建立导游红黑榜引导导游形成正确的职业价值观等措施,加强导游职业规范,开展多种形式导游教育培训,培养出一大批受到游客广泛好评的优秀导游。截至目前,我市已有5名导游获得“金牌导游”证书。

 基本素质过硬是起码要求

“金牌导游”到底是怎么炼成的?汪明、孙厚逊告诉记者,作为一名“金牌导游”,基本素质过硬是最起码的要求。

汪明就职于桂林国旅,今年是他成为导游的第12个年头。他是北方人,大学学的是计算机,无论是南方的生活,桂林的自然人文景观,还是导游的工作对他来说都十分陌生,为此,他付出了很多汗水。从业之初,让导游累趴的团,他接;利润少得可怜的团,他也接。对于当时的他来说,比起短期收益,提高自身业务水平更加重要和迫切,而这些团可以帮助他积攒带团经验、熟悉景点。

在汪明看来,导游词是导游水平的集中体现。为此,他的包里总会有几本书,空闲时看,目的是想通过书本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在带团时能有更多的“干货”分享给游客。

桂林天元国旅的孙厚逊有着近18年的一线导游经历,桂林的景点虽多,但他的心里已经形成了上百套导游词,在带团时,他可以走到哪说到哪。

他说,作为一名合格的导游,城市概况、历史、地理、民俗、文化、美食等方面都应该能做到侃侃而谈,这需要在日常中有厚实的积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交八方友。”他说,导游是一个一直在路上的职业,对于自身素养的提高也要一直在路上。

好服务才能造就好导游

导游不仅要为大家提供高质量的讲解,还要关注游客的需求,提供万全的服务,“就像我们的导游证上写的:游客为本,服务至诚。”汪明说。

不同的游客需求也不一样,服务的方式也要适当调整。汪明告诉记者,小孩喜欢动植物,他就会提前做好这方面的知识储备,保证在常规的解说之外,能用儿童喜欢的方式为他们讲解和答疑;对于老人则要细心体贴,有些老人不服老,就算行李提不动、爬山爬不动,也会硬撑,这时作为导游就要格外关注老人的状态、主动帮他们提拉重物。

面对带团可能出现的突发事件,最好的办法就是不要让它发生。对此,汪明每次带团出发前,都会根据当次游玩地点、项目和人群特征进行预判,然后做足准备。正因如此,他从业多年,带团无数,遇到的突发事件鲜少,就算偶尔有也能很快得到有效处理。

孙厚逊说,如果遇到突发情况,导游在处置上需要有万分的耐心。有一次,一名老年游客被蜈蚣咬伤住进了医院,孙厚逊负责帮助她解决日常所需。但是老人不会说普通话,每一次沟通,都需要打电话给老人的家人帮忙“翻译”。“耐心是一名合格导游的必备品质,要像对待家人一样对待游客,才能让游客有宾至如归的感觉。”孙厚逊说。

 应当多为行业做贡献

段跃红表示,作为一名“金牌导游”,除了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之外,还应当为行业多做贡献。孙厚逊、汪明就是这方面的代表。

孙厚逊除了是一线导游,还有许多别的身份,如桂林航天工业学院旅游发展研究所主任、桂林旅游学院特聘专家、广西旅游协会导游分会副秘书长等,其所做的工作,都与旅游行业息息相关。孙厚逊会经常走进高校举办讲座,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做他们职业的领路人。

去年年初,疫情爆发,市内医用口罩紧缺,汪明人坐家中心系防疫,成为首个在导游行业发起捐款捐物倡议的导游,并联系在东南亚各国的导游购买了大批量口罩,辗转运回桂林,送到南溪山医院。从发起倡议到将口罩送至医护人员手中,用时不到48小时。

“讲好中国故事,讲好红色故事,讲好家乡故事、桂林故事,是金牌导游的追求。”近年来,汪明的工作计划中除了做优做好导游工作,还注重对导游行业人才队伍的培养,他开展各类免费培训,希望为桂林培养出更多有文化、有服务意识的好导游。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