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绘中的战争:日寇舰艇的克星-太平洋上的“地狱蝙蝠”

海面距离B-25米切尔轰炸机的弹舱仅数米之遥。机首八挺0.5英寸(12.7mm)机枪的持续扫射震动着整个机身,弹雨将不远处目标货轮上的船员死死钉在甲板上动惮不得。

这架喷吐火舌的米切尔以超过400公里的时速逼近目标,弹舱开启的瞬间飞行员进一步压低高度,精准把握投弹时机——炸弹必须以特定高度和速度投掷,才能在水面弹跳着滑向敌舰。

时机到了!炸弹脱舱触水,第一次弹跳后贴着浪尖飞向目标,紧接着二次弹跳后狠狠撞上船体。爆炸的烈焰浓烟吞没船身中部,完成投弹的美机已急转向海岸。

又一波机枪弹雨倾泻向受损货轮,数秒后,编队中第二架米切尔投下的炸弹再次命中。这艘船的命运就此注定,水手们纷纷跳向救生艇。计划运往日军前线的物资永远沉入海底,补给船队中其他船只,也落得了同样的下场。

这幅场景被画师还原在捷克模型厂商牛魔王于2023年出品的1/72比例B-25J “扫射者” (B-25J Strafer)模型封绘上。

但在实战中,轰炸击沉船只并非易事:常规轰炸既要应对猛烈防空火力,又难以命中机动中的细长目标;鱼雷轰炸机与俯冲轰炸机则因航程不足,无法从陆地基地覆盖广阔作战区域;而盟军航母数量又不足以封锁所有日军的补给航线。

因此在1942年,乔治·肯尼将军麾下的美国陆军第五航空队就开始试验"跳弹轰炸"战术(Skip Bombing)——即从超低空投弹,利用水面弹跳效应攻击舰船。

要执行此战术,标准型B-25D须经改装:首先需要强化前射火力,以压制舰艇防空炮火,

由于这种轰炸方式无需投弹手,机首舱室被全部改装为机枪位。此项改装主要由美国陆军航空队的传奇工程人物"老爹"保罗·欧文·冈恩完成。

这位机械师兼设计师出身的飞行员在投弹手舱安装四挺机枪,另四挺则置于机身两侧下方,通常还会加装内部副油箱以增加航程。

到B-25J型投产后,工厂更是直接推出了配备8挺前射机枪的扫射机鼻套件。加上机身两侧4挺机枪,机顶前部炮塔两挺,总计有14挺前射机枪,火力极为惊人。

采用"跳弹轰炸"战术最著名的轰炸大队当属绰号"空中阿帕奇"的第345轰炸大队(345th Bombardment Group "Air Apaches"):

在太平洋作战的26个月里,该大队累计出击10609架次,战斗飞行58562小时,投掷58000枚炸弹,总重6340吨,消耗超过1250万发弹药。战果包括击沉敌舰260艘、击伤275艘,摧毁地面日机260架、空战击落107架。

封绘中的这架B-25J-30, 序列号44-30934,昵称"贝蒂之梦"号(Betty's Dream),于1945年6月交付给第345大队下属的第499“地狱蝙蝠”轰炸中队(Bats Outa Hell)。机长小查尔斯·赖斯中尉(Charles “Pop” Rice, Jr.),副驾驶维克多·塔特尔曼少尉。

机头绘有第 499中队标志性的深午夜蓝色 “地狱蝙蝠” 图案,垂尾上涂有第345大队自45年3月开始采用的印第安人头像图案。

机头左侧、飞行员窗口下方以黄色字体涂有机长昵称及姓氏- “波普・赖斯”(Pop Rice),旁边的战绩板上有 22 个炸弹标记(代表执行过的任务次数)和两个舰船剪影(宣称击沉两艘敌舰)。

1945 年 8 月 19 日清晨,该机同其他5架 B-25J轰炸机从克拉克空军基地起飞,由温德尔・D. 德克尔少校驾驶,赖斯上尉(彼时已晋升为中队作战官)同行,任务是在九州与伊江岛之间巡逻,搜寻并护送搭载驻菲律宾日军投降代表团的 G6M1-L 型(美军代号“巴丹 1 号”)和 G4M1 型陆上攻击机(代号“巴丹 2 号”)前往伊江岛机场。

领队长机为两架 B-25J “米切尔”,分别由杜利特中校和托马斯・巴泽尔少校驾驶,但两机未能发现目标。

接下来的双机编队-杰克・麦克卢尔少校驾驶的 B-25J(序列号43-28115)和本机在诹访之岛上空盘旋时,率先发现了日军轰炸机。

B-25机群已无线电联系日机,但信号不佳,随后通过目视接近加入编队,最终降落在伊江岛机场。

巴丹1号

8月21日,该机由沃尔特・纳斯上尉驾驶,维克多・塔特尔曼上尉担任副驾驶,机组及乘客一同起飞,护送 “巴丹 2 号” 向北飞往日本,之后返回伊江岛机场。

9 月 6 日塔特尔曼上尉再次驾驶该机,率领一个由六架 B-25 组成的编队,经冲绳搭载美国陆军VIP人员后,飞往韩国汉城(现首尔)附近的京城机场(现汝矣岛机场)。该机降落时,日本人员立正敬礼。9 月 9 日,该机飞回伊江岛机场。

该机的最终命运不明,可能已被拆解。目前,由 “贝蒂的梦想” 有限责任公司运营的一架序列号为45-8835的B-25J采用了该机的涂装和标识,一代经典因此得以继续。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