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享定制 | 拥抱春天—“筝”奇斗艳

​“风筝魏”简介

风筝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最早起源于清朝末年。第一代传人魏元泰在1815年凭借制作的20架风筝获得巴拿马国际金奖。经过一代代发展风筝魏传承五代,现第四代传承人魏国秋也在将技艺传承给第五代魏博文。

魏国秋,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风筝魏"第四代传承人,工艺美术家、中国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天津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

风筝定制

定制类型:平面、立体

题材:企业文化定制、献礼礼遇、个人兴趣爱好(花鸟鱼、卡通形象)皆可

工序:包括扎作骨架、裱糊、彩绘等主要步骤

材料:四川/福建毛竹、真丝绢

四川毛竹特点:有韧性,不易变形,制作物品美观

尺寸:可根据要求进行定制

工期:7-30天

价格:680元

“预售春天特别推出”

时代记忆联合风筝魏首推出风筝“胖燕儿”象征着“春光的美好,传达惜春之情”或者想要定制其他图案类型的小伙伴,赶紧通过私信和老师联络起来吧!

风筝工艺

风筝是由古代劳动人民发明于中国东周春秋时期的产物,已2000多年。相传墨翟以木头制成木鸟,研制三年而成,是人类最早的风筝起源。后来鲁班用竹子,改进墨翟的风筝材质,直至东汉期间,蔡伦改进造纸术后,坊间才开始以纸做风筝,称为“纸鸢”。

到南北朝时,风筝开始成为传递信息的工具;从隋唐开始,由于造纸业的发达,民间开始用纸来裱糊风筝;到了宋代的时候,放风筝成为人们喜爱的户外活动。宋代周密在《武林旧事》写道:“清明时节,人们到郊外放风鸢,日暮方归。“鸢”就指风筝。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宋苏汉臣的《百子图》里都有放风筝的生动景象。

有着二千多年历史的风筝,一直融入在中国传统文化之中,受其熏陶,在传统的中国风筝中,随处可见这种吉祥寓意之处:“福寿双全”“龙凤呈祥”“百蝶闹春”“鲤鱼跳龙门”“麻姑献寿”“百鸟朝凤”“连年有鱼”“四季平安”等这些风筝无一不表现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

风筝制作

风筝魏制作风筝的工艺,软翅风筝骨架材料使用福建三年以上成材毛竹,阴干三年才可以使用。采用传统打眼扣榫工艺,使用竹子本身的结构来保持骨架稳定和牢固,彩绘过程中使用不同的绘制方法来表现色彩,例如褪晕法,将颜色均匀晕染达到需要的效果。风筝魏代表作品有金龙鱼,鹰,蝴蝶,子孙万代等。

放风筝的好处

春天放风筝,对人的身体健康是非常有益处的。传统中医认为,放风筝者沐浴和煦的阳光和春风,有“疏泄内热,增强体质之益。”史书《续博物志》也有“放风筝,张口仰视,可以泄热”之说。

现代保健医学的研究也表明,在明媚的春光里踏青放风筝,可以舒展筋骨,让身体随着放飞的风筝而不停地移动,从而活动四肢百骸;同时,由于尽情呼吸着新鲜空气,吐故纳新,能促进人体的新陈代谢,改善血液循环状态,从而获得消除冬日气积郁、祛病健身之功效。此外,放风筝时,双眼面对蓝天,飞行的风筝千姿百态,可以消除眼肌疲劳,调节和改善视力,预防近视和弱视。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