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难了!今年的高考作文题,又挨骂了

冰川思想库研究员丨任大刚

6月6日下午,澎湃新闻的编辑问我参不参加第二天上午一年一度的高考作文竞赛,我盘了一下时间,那个时段应该没什么其他事情,于是就答应了。

7日上午,我一边草拟一份商业文书,一边等待高考语文的信息发布,隐隐有些后悔答应参加这个活动。

终于等到作文题陆陆续续贴在临时工作群里。

图/网络

我选了全国甲卷取材于《红楼梦》“大观园试才题对额”里一个情节的作文题,略微思索一下,写了一篇交上去,算是完成了任务。

01

我做过多年报纸评论编辑,说实话,如果不是特别注明“高考作文”,以高考作文的题材、观点和写法,基本没有在报纸上刊登的机会和资格。甚至可以说,在中国的写作界,说某人的文章“写得像高考作文”绝对是个骂人的话。

当然,说这些话显得偏激,不够“全面辩证”。因为报纸和媒体的文章是给读者大众看的;而高考作文是给阅卷人看的,阅卷人是教育行政机构派来的代表,某种意义上,高考作文是写给教育行政机构看的。

明白这一点,也就明白了高考作文为什么不适合刊登在大众传媒上了。

图/图虫创意

澎湃新闻聘请了一位名校的语文教学名师给各位的高考作文下了评分和评语,我的作文得分45分(总分60分),存在的问题是“一者局限在‘题名’这一现象上,二者忽略了提示语中的关键词,或者说扣题不紧。”

我的朋友澎湃新闻首席评论员沈彬先生也写了这个题材的高考作文。一位全国优秀语文教师、南京市语文学科带头人、南京市栖霞奖获得者、南京河西外国语学校高中部校长、南京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认为,沈彬先生的文章“和出卷人的初心有所偏离”。

看来我们都犯了同样的错误。

那么怎样才算正确理解《红楼梦》这段命名活动的真谛呢?

我的大学同学转来一段话:

“众人题名,或直接移用,或借鉴化用,最后的‘沁芳’才是独创。结合我们国家的情况,目前正在大力倡导的‘中国智造’‘创新’等词汇,自然而然就出现了中心论点”。

我恍然大悟,赶紧回复:“如此,你可协助大观园在科创板上市了。”

02

高考作文有没有标准答案?我认为绝大多数情况下,是有的。

自古“文无第一,武无第二”的说法,不能用到高考作文上,因为中国高考作文是一种非常特殊的文体。

首先,一群出题人耗费好几个月研究题目,必定穷尽所有“立意”和“审题”方向,保证考生的好恶不出所料,不至于写出有争议性的题材,这样就保证有个客观标准,保证选拔的“公平”,不给好事者留下话柄。

其次,它须符合政治正确,这也是有标准答案的,这个不用多谈。

再次,由于作文属于“主观题”,为防止“主观因素”干扰,高考作文在行文上,如果按照八股文的规范来做,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一番,阅卷人一目了然就知道你想说什么,省了不少心智,更容易得高分。

看穿、看准出题者的意图,又做到政治正确,写作上按照八股文的程式表达,如果遣词造句又有所讲究,那么得一个高分是完全可以期待的。

进一步,稍微统计一下最近三年来各地的各套高考作文,就会发现,内容主要集中在两方面,一是时事与政治,二是青年的理想,生活、学习之类,都是细枝末节。要把这些题目做好得高分,其实并不容易。

图/图虫创意

比如要看穿、看准出题者的意图,就需要深切了解国家大政方针,正在发生的政经大事,国家对青年的期待,否则多数情况下,你就不明白出题者想让你说啥,容易“跑题”。

又比如政治正确,你不连带把历史课程和政治课程学好,学扎实,你是很不容易拿高分的,容易言不及义。

前两者比较弱,你还不体谅阅卷人每天看那么多烂文章的工作辛苦,不按程式谋篇布局,另搞一套,几乎就万劫不复了。

03

除了考试和好玩,以及训练写汇报材料,现在的高考作文真没什么用。这就是这个文体的吊诡之处。

日常情况下,看一篇文章,一是为了获得信息增量,告诉我不知道的事情,从而坚定或纠正我的某个判断;二是吸取某个观点,扩充我的认知角度,形成新的判断;三是读美文,获得美学意义上的享受。

高考作文并不承担上述功能,也不可能满足上述需求。它的功能几乎跟八股文一模一样,就是块敲门砖,砸开了门就扔掉了,谁登堂入室了,手里还继续拿着这块砖头不放呀?

今日之高考作文没有过去的八股文那样危害社稷,只是因为它的权重很小而已。如果说科举考试中后期,八股文就是全部,那么今天的高考作文占比不到十分之一。

再说现在高校录取率这么高,一个高智商的学生做不好高考作文,考不上清北复交之类还可以上其他211,条件好的还可以出国留学,不至于彻底埋没愤而去作一首《不第后赋菊》之类。作为一种千年传统惯性,高考作文的危害应该在可接受范围之内。

但公众似乎并不怎么体谅现在的高考作文,可以说每一年都在骂声中收场,鲜有获得好评者,可见高考作文的确有改革的必要。

图/视频截图

不过也不是没有人去尝试改革,但形格势禁之下,改起来却很难。一个作文题的背后,涉及教育思想、教育制度、招生制度等等硬性的东西,也涉及师资水平、传统观念和文化等等软性约束。

硬性的东西且不谈,软性约束方面,譬如你要中国的高中生来写法国高考的作文题“拥有选择权是否就意味着自由”,这不是在为难学生,这是在为难老师,也是在为难阅卷人。

那么十年二十年后的高中毕业生,能够做类似的题目吗?我不敢肯定。我只是觉得,现在和未来有两种路径,可资参考:

一是明确地训练两种话语方式,一种是高考作文的,一种是日常交流的。前者用于考试,写材料,后者用于写文章,提高写作和鉴赏能力,刊登发表或自己赏玩。

二是降低目前这种高考作文权重,增加一些应用作文的权重。比如起草商业合同,起草领导讲话稿,打借条,撰写社会/科学实验报告,设计社会调查提纲之类。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