溜溜梅惊现“人咬青梅”!杨帆治下溜溜果园445条投诉背后陷“商标侵权+劳动纠纷”,IPO前资本大撤退

近日,天眼查诉讼信息显示,知名零食企业溜溜果园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溜溜果园”)2025年已累计卷入17起法律纠纷,官司排期至9月,案由涵盖不正当竞争、商标侵权、劳动争议及著作权纠纷,案件遍布安徽、山东、上海等五省(市)。这家以“溜溜梅”为核心品牌的企业,正面临法律、市场与资本层面的多重拷问。

据公开资料显示,溜溜果园成立于2009年,位于安徽省芜湖市,是一家以从事食品制造业为主的企业。溜溜梅就是该企业旗下青梅零食品牌。溜溜果园董事长兼法人是杨帆。从股东构成来看,杨帆占有该公司38.5717%的股权,第二大股东是安徽聚润投资有限公司,持股比例37.1109%。

纠纷投诉频发,企业信誉受损

从黑猫投诉平台信息来看,含有“溜溜果园”关键词的投诉17条,“溜溜梅”关键词的投诉高达445条,投诉内容主要集中在“食品安全”、“发霉”、“食品异物”、“食品变质”等问题上。

今年6月2日,有用户在黑猫投诉平台反馈,在“溜溜梅官网旗舰店的脆青梅”,“发现里面一颗被别人咬过”,要求赔偿。

可以看到,黑猫投诉平台于当天就分配了商家,但截止到发稿,溜溜梅对此都没有回复。值得注意的是,这种不回复现象不是个例。

产品质量危机:从田间到舌尖的失控风险

溜溜果园虽在安徽、福建等八省推广青梅种植30余万亩,总产值近200亿元,但产业链上游的原料成本压力与下游的质量失控形成鲜明对比。招股书显示,2022至2024年,其原料成本占比从41.7%攀升至47.7%,青梅减产等气候因素加剧成本波动。与此同时,梅类产品贡献超98%的收入,品类单一化风险凸显。

尽管企业试图通过梅冻、西梅等新品拓展边界,但研发投入的断崖式下降暴露战略短板。2024年,溜溜梅研发投入同比骤降43.8%至18 94.8万元,而明星代言费用却高达1.06亿元,占净利润的71%。这种“重营销、轻研发”的模式,导致产品创新乏力,陷入“流量越买越贵、产品越卖越廉”的恶性循环。

资本动向存疑:IPO之路荆棘密布

溜溜果园的资本运作同样引发争议。2024年6月,红杉中国通过减资方式退出,套现离场;此前,个人投资者李青也在2019年A股申请撤回后,以1.185亿元转让股份。当前股权结构中,创始人杨帆夫妇通过直接持股及聚润投资(全资控股)合计控制超78%的股份,股权高度集中或影响决策透明度。

财务数据显示,2022至2024年,溜溜果园营收从11.74亿元增至16.16亿元,但毛利率从38.6%波动至36%,增收不增利现象突出。在食品安全问题频发、研发投入不足、品类单一化风险加剧的背景下,其IPO之路能否通过资本市场严格审视,仍存巨大变数。

行业警示:流量狂欢后的信任重建

青梅作为中国千年药食同源的佳品,本应是健康消费的优质载体。然而,溜溜果园的案例揭示,过度依赖流量营销、忽视产品本质的企业,终将付出代价。当消费者在包装袋中发现“被咬过的青梅”,当巨额代言费挤压研发预算,当法律纠纷与投诉量齐升,这家曾经的行业标杆正站在信任崩塌的边缘。

食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于质量与口碑,而非资本游戏或明星光环。溜溜果园若想重获市场认可,需从源头把控原料质量、加大研发投入、完善售后服务,而非继续沉迷于“烧钱换流量”的短视策略。否则,其IPO的本质或将沦为一场资本套现的狂欢,而非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起点。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