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皇宫到博物院,北京故宫在600多年的岁月更迭中,经历了数次雷劈大火以及重建、改建和扩建,今天巍然依旧。
游故宫,目光所及的不仅是数目壮观的古建筑群,更有许多不为人知的有趣历史细节。
紫禁城是谁设计建造的?古代皇帝在宫中如何取暖、洗澡、看戏?我国古建筑布局与风水有什么讲究?20世纪90年代,游客在故宫红墙上发现的“宫女魅影”究竟是怎么回事?澎湃问吧邀请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故宫古建专家周乾,一起聊聊故宫古建筑的秘史与冷知识。
故宫轶闻趣事
@药师傅:1992年雷雨夜,游客发现故宫红墙上有“宫女照”确有其事吗?
周乾:目前没有可信的资料证明其真实性。但是故宫的红土主要成分为Fe₂O₃(氧化铁),是录像磁带的重要材料之一。在古代,宫女在红墙内行走时,如恰恰遇到雷电天气,闪电与磁场的相互作用可在红墙表面产生γ-Fe₂O₃,使得“宫女魅影”有可能被“记录”在红墙上。该过程类似于磁带在电磁场作用下,保存视频和音频的磁信号。而上百年后,在红墙罩面灰仍保存完好的前提下,游客在雷雨天参观时,很有可能闪电与磁场再次相互作用,使得“记录”在红墙上的“宫女魅影”再现。该过程类似于磁带的磁信号在电磁场作用下,还原为视频和音频。由此可以认为,“宫女魅影”现红墙并非毫无科学依据,是有可能发生的。
@Monicaaa:故宫六百年来从未在雨季遭水患吗?古人建造的排水系统有多牛?
周乾:史料表明,602岁的故宫从未遭受水患。故宫的排水系统很完善,且每年在雨季来临之前都要进行维修保养,因而始终能够发挥有效的排水功能。故宫排水系统可包括屋顶、地上和地下三个部分。所谓屋顶排水,即雨水降落到屋顶后,而后从屋顶排至地面;地上排水,即是指地表雨水流入明沟、再流入暗沟或内金水河;地下排水,即暗沟的水排入内金水河。故宫屋顶排水巧妙;而地上、地下排水系统纵横交叉,巧妙地通向各个宫殿及院落,它们将雨水由中轴线排向东西两侧,再统一由北向南排向内金水河,并及时排出紫禁城,经筒子河流入通惠河。
@赞美虚无:您曾参加太和殿的大修工程,请问太和殿古时起到什么作用?为何需要大修?
周乾:太和殿在明清时期为帝王举行国家重要仪式的场所,如皇帝大婚、皇帝登基、皇帝万寿节(生日),传胪(殿试发榜)等。实际上,明清时期,太和殿平时都是关着门的,一年开不了几次门。但是,太和殿在明清时期是皇权的象征,因而地位极其重要。古建筑大修有利于其延年益寿。我国古建筑历经时间长久,建筑材料老化,且在长时间自然(地震、大风、雨雪等)或人为(人群荷载、环境振动等)因素作用下,不可避免出现开裂、变形、拔榫、糟朽等结构病害,因而需要修缮加固。根据古建筑结构病害的严重程度,对古建筑的修缮加固可分为维护保养、小修、落架大修等方式。
故宫建筑的科学性
@LY烈阳:故宫选址有什么讲究?
周乾:以朱棣选址北京中心为例说明。选址依据可包括以下几点:
(1) 地理环境的优越性。北京的地势是西北高、东南低。西部是太行山余脉的西山,北部是燕山山脉的军都山,两山在南口关沟相交,形成一个向东南展开的半圆形大山弯,东南则是缓缓向渤海倾斜的大平原,地理位置优越。
(2) 古天象的合理性。古人认为天为圆形,所有的星宿围绕着一个固定的中心转动,这个中心即为北极星所在位置,是天帝的居所,亦是天体的中心。北京是古天象对应的大地中心,因而符合朱棣对紫禁城的选址要求。
(3) 元故宫遗址奠定基础。紫禁城虽然建造于明代,但其选址应该由元代开始。其原因在于,紫禁城是在元故宫遗址上建成的。可以认为,元故宫为明紫禁城的选址奠定了较为坚实的基础。
(4) 传统观念影响。中国人的传统意识中,皇帝兴建都城、王宫,其选址应满足“王者必居天下之中”的思想。紫禁城选址为北京城的中心,与“中”的传统观念密切相关。
(5) 中国传统建筑风水思想的影响。紫禁城建筑的选址无疑渗透着传统建筑风水的思想,如“负阴抱阳”“背山面水”等方面。
(6) 朱棣本人的主观因素。朱棣借“靖难”之名,攻打南京,历时四年,夺取了皇位。为了巩固地位,朱棣打下南京城后,对建文帝的大臣进行残酷的屠杀,虽然震慑了建文帝朝人,但是也失去了南方民众的拥戴。且他攻打南京时,建文帝失踪,生死不明,这令他不安。另朱棣常年在北京生活,不适应长期居住南京,使他产生迁都的想法。此外,元被灭后,其残余势力退入漠北,占据东至呼伦贝尔草原、西至天山、南临长城的广大地域,并屡谋复兴,意图重主中原。这对朱棣政权亦构成威胁。迁都北京,对朱棣而言,利大于弊。
@澎湃网友RrUnyu:故宫的风水体现在哪?
周乾:“风水”实际是古代堪舆的重要组成部分,简言之,就是满足建筑使用者的环境地理设置。《故宫古建筑细探》里解读的“三垣”“四象”“五行”“七星”“八卦”等内容,均属于故宫古建筑风水。
@小兔兔:故宫的门窗有啥讲究?故宫里面的房屋数量是如何计算的?
周乾:故宫的门窗纹饰有等级,拙作《太和殿》之“装修”,将门窗纹饰按等级由高至低分为三交六椀菱花纹、双交四椀菱花纹、正方格、斜方格等。在古建筑领域,四根立柱围成的空间称为“一间房”,拙作《太和殿》之“华章”内有详细记载。故宫的房间数量,是按这种方式数出来的。
古建筑的修缮保护
@ontheroad9898:山西应县木塔这类全木结构的古建筑,如今有什么特殊的保护手段吗?
周乾:关于古建筑的修缮保护,我首先推荐传统加固方法。这些方法经过成百上千年的传承,到现在是很成熟的,效果也是被历代工匠证明很明显的。关于现代材料在近代历史文物修缮加固中的运用,我觉得还是持谨慎的态度。
另关于现代技术在古建筑保护中的运用,我认为在不扰动文物本体的前提下,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三维激光扫描技术、脉动测试技术、无损检测及分析技术等来作为古建筑的维修保养的辅助手段,这是可行的,它们有利于古建筑的更全面、更有效的保护。犹如人的体检,由传统方法再增加到现代科技手段,只要是科学合理的检测、分析、评估手段(注意所有手段并未扰动主体),那么这些的科技手段是有积极意义的。科技发展推动古建筑修缮和保护,主要表现在为古建筑提供更为科学、有效、全面的检测评估手段。
@Puzz康:您觉得保护研究古建筑最重要的意义何在?古人的智慧对今天的建筑设计有什么具体的启发吗?
周乾:我觉得保护古建筑最重要的意义,是学习其中蕴含的古代科学、历史、文化和艺术,并进行传承和弘扬。古人的智慧对今天的建筑设计有重要的参考作用。比如我在《北京日报》发表的《故宫古建筑如何防震抗震》,就是基于今年2月6日土耳其地震造成的古建筑震害,解读了故宫古建筑的抗震智慧,并为现代建筑抗震设计提供参考。
@读友:故宫的开放程度是根据什么决定的?
周乾:我个人的理解是:故宫的开放程度,是依据我们对故宫古建筑及内设文物的保护成熟度确定的。当故宫内一个建筑区域的古建筑得到了妥善的维修保养,其中的文物(主要是指原状陈列)采取了有效可靠的防护措施,那么就基本具备开放的条件了。故宫目前的开放区域接近80%,值得大家来打卡,感受其中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