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6日,道氏技术(300409,SZ)发布了《关于对深圳证券交易所关注函的回复(修订稿)》,针对此前未详细说明的“公司三元前驱体产能增长速度超过行业平均水平的合理性”等问题进行了解释。
在关注函中,深交所主要对道氏技术此前发布的《五年(2021-2025)发展战略规划纲要(一)》(以下简称“《战略规划》”)中的一些目标提出了质疑,包括“公司预计在2025年实现50万吨三元前驱体总产能”等。
如果这一规划实现,意味着道氏技术将跻身三元前驱体行业第一梯队,甚至成为行业“头号玩家”。深交所质疑的正是这一规划的合理性。
在此前7月13日道氏技术发布的回复函中,并未对这一规划的合理性进行详细解释。7月26日的修订稿中,道氏技术对此进行了补充解释。
产能规划引质疑
道氏技术,此前是陶瓷材料龙头,近年来开始向锂电材料积极转型。2018年,道氏技术通过对广东佳纳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佳纳能源”)的并购,完成了在三元前驱体和钴等领域的布局,进军新能源材料行业。
根据道氏技术2020年财报,公司新能源材料业务营收20.17亿元,占总营收比重为60.86%,公司陶瓷釉面材料业务营收8.5亿元,占总营收25.64%。可以看出,新能源材料产品已成为道氏技术的主要营收来源。
7月5日,道氏技术发布了《关于制定五年(2021-2025)发展战略规划纲要(一)的公告》,提到公司三元前驱体总产能要在2021年达到5万吨、2022年达到15万吨、2023年达到25万吨、2024年达到35万吨,随着产能建设稳步推进,最终于2025年实现50万吨总产能,并形成配套的钴镍产能。
这一目标引来了深交所的质疑。在问询函中,深交所提到,根据长江证券的测算,2025年全球三元前驱体需求量有望达到124万~169万吨,较2020年复合增长24%~32%。
如果按照道氏技术的规划,2025年实现50万吨总产能,意味着它将占据全球29.59%~40.32%市场份额,成为三元前驱体行业的“头号玩家”之一。
据ICC鑫椤资讯统计数据,2020年我国三元前驱体企业产量大于7万吨的只有中伟股份(300919,SZ)一家,产能在3万~7万吨的有4家。而道氏技术全资子公司佳纳能源产量仅有1万~3万吨。
看似“激进”的《战略规划》是否靠谱?深交所在问询函中要求道氏技术补充说明三元前驱体与配套钴镍2021年~2025年产能规划的具体依据,说明公司三元前驱体产能增长速度超过行业平均水平的合理性。
目前位于第二梯队
据道氏技术的回复,目前公司在三元前驱体行业处于第二梯队,而第一梯队的中伟股份预计在2025年实现超50万吨产能,同处第一梯队的格林美(002340,SZ)的目标是在2025年实现超40万吨/年的产销规模。公司规划2025年三元前驱体的产能规模为50万吨,与上述企业的规划目标基本相当。
从“第二梯队”跻身“第一梯队”,道氏技术有何倚仗?
道氏技术表示,公司在三元前驱体方面主要有三大优势:一方面是技术优势,公司全资子公司佳纳能源于2012年实现三元前驱体批量生产,掌握了高比容量前驱体的掺杂和包覆技术等生产技术,积累丰富。另一方面,佳纳能源建立了一套包括原材料采购、湿法冶炼、钴盐及三元前驱体的生产和销售在内的完整钴产品产业链。钴盐正是三元前驱体的重要原材料。最后佳纳能源覆盖了厦门钨业股份有限公司、贵州振华新材料有限公司等企业,具有客户优势。
与此同时,道氏技术还认为“公司三元前驱体产能增长速度超过行业平均水平”具有合理性。除了上述提到的技术优势之外,道氏技术还指出“公司现有产能基数低,低基数时的高增长率是正常的”。
道氏技术还称,公司未来市场需求增长率高,制定的产能规划主要依照市场未来的需求计划确定的,相关规划合理。
据了解,2018~2020年及2021年第一季度,道氏技术三元前驱体产品收入分别为10.7亿元、7.9亿元、8.65亿元以及3.26亿元。
道氏技术在回复函中解释称,2019年三元前驱体业务收入下滑,主要是由于钴价下跌及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退坡的影响。2020年营收增长缓慢主要是受新冠疫情影响。
为了解更详细情况,《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多次致电道氏技术证券部,但截至发稿依旧无人接听。
每日经济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