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考古难题 全球首个商代陶片AI拼合大赛启动

7月26日,在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上,全球首个商代陶片拼合赛——大辛庄陶片拼合AI挑战赛正式启动。北师香港浸会大学(中文简称“北师港浸大”;英文简称“BNBU”)高等研究院与山东大学考古学院(文化遗产研究院)联合发布济南大辛庄H690灰坑近2万片陶片数据,通过Kaggle平台向全球数据科学家、AI开发者及考古学者发起挑战,共同破解海量陶片拼接难题,推动AI+考古的发展。

此次在WAIC发布的AI考古挑战赛,不仅将加速技术赋能文化遗产研究,更将通过国际舞台展现中国在智能人文领域的创新活力,促进全球学者协作,推动考古研究的数字化进程。同时挑战赛也为青年学者提供实践平台,推动学术、技术与社会价值的共赢。

真实数据,真实挑战

济南大辛庄遗址是商王朝东方重要中心,此次开放的H690灰坑曾为储藏窖穴,后沦为垃圾坑,堆积达14层,出土了陶片、动物骨骼及金箔残片等遗存。

本次大赛首次向全球算法社区开放该灰坑出土的近2万片陶器碎片数据,包含每片陶器正反两面超清图像及唯一编号、出土层位、考古备注等元数据。

由于埋藏环境复杂,陶片普遍存在风化、磨损、颜色失真等情况,且并非所有原始器物的碎片都能被发现,传统人工拼对方法耗时巨大,复原率不足10%,而参赛者也将面临巨大挑战。

公开模型,促进计算考古学发展

参赛者需通过AI算法提升陶片拼接效率与准确性,具体围绕两大核心任务设计模型:断茬匹配拼合——基于边缘几何与纹理,推断陶片邻接关系;器形三维重建——将碎片重新“拼回”完整器形。

本次比赛,由数学、考古、计算机、人文科学领域权威专家学者担任评委,以拼接准确度(70%)、器形完整度(15%)和解决方案报告质量与创新性(15%)作为考量标准,评出获奖团队。所有参赛团队需在Kaggle 提交源代码及模型文档,并授权主办方用于学术研究及教育公益,以促进计算考古学的长期发展。

专家声音:用代码重组文明碎片

此次大赛不仅是技术赋能文化遗产研究的实践——通过AI提升陶片拼接效率,更搭建了全球学者协作平台。

北师港浸大副校长(学术)、高等研究院(IAS)执行院长周永明教授表示表示,“每一行代码都在重组文明碎片”,大赛将为计算考古学树立新范式。

山东大学考古学院方辉教授则指出,AI是考古学家的“新显微镜”,能让文明研究更深入高效。

“本次大赛参赛者不仅能帮助解决真正的考古难题,推动AI技术解决分类、修复等基础性问题,还将通过探索通用算法,推动人工智能与人文社科的交叉研究和开放科学理念的发展。”考古学家、北师港浸大高等研究院研究员荆志淳教授表示。

即日起至11月25日可登录https://www.kaggle.com/competitions/h690报名参赛。赛事咨询邮箱:h690@uic.edu.cn。

凤凰网广东发自珠海

通讯员:陈晓虹 宋可嘉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