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老子感觉到“善”是人“道”的集中体现——聊《道德经》

《道德经》在讲解了,君子中庸稳重不轻举妄动,始终不离开其生存的条件,也就是实事求是的处事态度,方能遇事安然超脱自然而然。接着在此段来回答这是为什么。这正是因为:“善行,无辙跡;善言,无瑕謫;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键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君子实事求是的处事态度,是“善”的集中表现。正是因为:善的行为,是不会留下痕迹的;善的言谈,是不会发生过错的;善事的次数,是用不算计的;善事的始终,是没有突出哪一件事而不能做到的;善事的结束,是无准绳标准而不可解决的。此段中对“善”的理解,是在下与历来的理解,最重要的区别。这直接影响到对下文的理解,以致对下篇《德经》的理解。

此段的“善”字,绝不是“善于”的意思。“善于”怎么样,绝不可能是得“道”的君子遵“道”的表现。但是,在当时由于理论的时代性,老子也是不可能提出人性“善”的理论观点的。孔子对“善”的理论观点,也是理解为“仁”;只是到了孟子才发展为“人性善”的理论观点。因此,老子在当时对人性“善”的“道”理,只能理解为:善行、善言、善数、善闭、善结。老子应该也感觉到“善”是人“道”的集中体现。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