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受灾,举国关注并支援。在这关头,大批企业踊跃捐款捐物,包括但不限于阿里、腾讯、字节跳动、美团、牧原股份、富士康等公司,就均有亿元及以上捐赠。
而随着“鸿星尔克”事件不断发酵,阿里、中通等企业开始追加捐赠,进一步促使“鸿星尔克”爆火。
7月21日,鸿星尔克宣布捐助5000万物资,结果,“鸿星尔克2020年的净利润是-2.2亿,却花了5000万元驰援灾区”开始刷屏,让这个几乎被遗忘的运动品牌以令人侧目的姿态跃入公众视野。
根据蝉妈妈数据,鸿星尔克直播间连播55小时后,产品成交总额成功破亿!
不仅如此,围绕鸿星尔克的各种段子层出不穷,比如“本人已经在鸿星尔克购买了一身行头,日后穿出去如果不好看,那是我长得不行,跟鸿星尔克的产品没有任何关系”,等等。
渐渐地,原本出于朴素同情心和正义感的“野性消费”,现在却因许多人的做法开始变味了。
7月25日,关于鸿星尔克的另一个新闻登顶了微博热搜,话题是#男子在鸿星尔克买500付1000拔腿就跑#。
视频画面中,一男子在鸿星尔克店内购买了500元的产品,结账时付了1000元转身就跑。被网友调侃为“鸿星尔克新版霸王餐”。
在这种情况下,追问“野性消费对于一家企业真的好吗”的声音出现。
要知道,有人在追捧鸿星尔克的同时,也在贬低其他企业和品牌,包括冲击围攻它们的直播间,后者已经涉嫌违法。
比如,第一时间捐3000万的特步被逼挂友军牌子,有其他企业主播甚至被“骂哭”,有的则“反水”等等。
尤其值得指出的是,鸿星尔克被捧得这么高,渐渐被带歪的野性情绪愈来愈不可控了。
2008年,王老吉捐款一个亿后,也迎来了一波“野性消费”。但是现在,王老吉也就还是王老吉罢了。对鸿星尔克来说,伴随“野性消费”而来的重重质疑同样增加起来,比如是否诈捐。
当然,“鸿星尔克”事件形成在某种程度上意义已脱离最初的具体对象。历史的吊诡在于,它从来不按常理出牌。
此次,无数品牌或力量通过助推来其彰显自身形象,客观上也在为其品牌打造“金身”。也就是说,不排除鸿星尔克重塑“金身”的可能,一旦其能导向理性化。
此次事件将成为其重新思考塑造企业品牌的范例。
对鸿星尔克来说,未来重要的是如何在消费者野性情绪和社会责任之间进行权衡,后者包括股东及员工的利益。这意味着,企业要在精致利己主义和伪善主义之间走出第三条道路。
1
消费者心理:“野性消费”难以长期持续
疯狂追捧鸿星尔克,不顾一切要买空其产品,这种野性情绪还在不断升级。结合此前的新疆棉事件,可知消费者心理已经有了明显变化。
在直播间的实时互动条件下,通过消费选择来表达态度的逻辑没变,但借助共时性的集合表达,情绪消费导向的结果已出现天壤之别。
问题在于,这种“野性消费”能持续多久呢?最初,调动野性消费的情绪是,“鸿星尔克2020年的净利润是-2.2亿,却花了5000万元驰援灾区”。
有意思的是,网上流传的这幅负利润表可能不实。2011年2月,鸿星尔克因内部管理等问题停牌,尚未复牌,也没有2020年报。
此外,根据新加坡证券交易所信息,鸿星尔克从2018年陷入巨亏,2020年上半年时净利润亏损仅60万,并没有所谓“2.2亿”。
不止如此,一篇题为《捐了20万瓶冰露矿泉水的鸿星尔克,怎么捐出5000万物资?》的自媒体文章,对鸿星尔克捐赠“5000万元”说法予以质疑的网友。
根据该文梳理,自宣布要捐赠5000万的物资,到7月23日晚上16点,鸿星尔克仅通过壹基金捐赠了20万瓶冰露矿泉水,差不多价值20万。
25日,鸿星尔克总裁吴荣照回应称:目前已经发出部分物资,将根据两个慈善机构的需求,陆续履行捐赠承诺。
这种质疑导向了积极结果,但有一些质疑却未必如此。相对吴荣照回应所称的“国货”,有些人批评鸿星尔克的身份是“外商”。根据天眼查,确实如此。
此外,还有人盯上鸿星尔克用苹果手机发微博,要求“停止错误行为,购买华为手机!”
那么,这样一家企业能挑起“国货”大旗吗?
从消费者心理来说,这是一种对一切进行纯粹化的求全心理。简言之,要求企业身份“纯洁”,才能匹配得上消费者的“感情”,或者说情绪认同。
事实上,慈善不分“身份”,否则,不仅削减了支援力量的范围,自己关上大门,而且,容易沦为互相攻讦的工具。一句话,公益不问身份!
不然,事情稍有反转,伤害的不仅是企业,还有人们对公益或慈善的期待与依赖。
对鸿星尔克来说,疯狂下单后的疯狂退货,足以致其毁灭;对人们来说,翻出“诈捐”,追问鸿星尔克为抗疫所捐到底值不值1000万,完全可能转向“野性冷漠”。这绝非危言耸听。
2
企业经营:情绪裹挟需要转向理性奠基
对企业来说,“野性消费”毕竟难以长期持续。特别地,催生“野性消费”的“野性情绪”飘忽不定,致使自己被裹挟冲击都有可能,完全就是一把双刃剑。
因此,企业一方面要时刻警惕“野性情绪”向不利于自己的方向转化,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引导这种情绪回归理性。
最终,既免除受情绪裹挟的风险,又借助情绪潮形成的认可,为自己树立品牌形象,将自己打造成一尊在舆论中不败的“金身”。
在这方面,先于鸿星尔克失败而可提供借鉴的对象并不算少。前述已经提到的王老吉就是一个例子。彼时,围绕王老吉还出现了一篇檄文,《让王老吉从中国的货架上消失!封杀它!》。
“王老吉,你够狠!捐一个亿!为了整治这个嚣张的企业,买光超市的王老吉!上一罐买一罐!”然而,从现在的情形来看,那只是“昙花一现”,王老吉并没有成为“希望之光”。
根据白云山2020年年报,王老吉营收同比下降33.36%,净利润同比下降13.41%。
更重要的是,“野性消费”把公益和消费混一起,会导致压迫性现象出现。
简单来说,把一个品牌推上神坛,不买就是不爱国,不买就是没有爱心,这同时是在绑架消费者和企业。
对消费者来说,就是只能买这个品牌,掩盖了消费者的真实需求和支付能力问题。
对企业来说,一些问题更容易被掩盖,包括产品质量、服务态度等,甚至鱼目混珠。在这方面,蜜雪冰城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据悉,蜜雪冰城宣布要为河南捐2200万。对此,一些“热心”网友表示,“蜜雪冰城都是几块钱的利润,却为灾区河南捐款2200万,以后就喝它”。现在,蜜雪冰城据称“店铺生意火爆”。
事实上,蜜雪冰城频频被曝出现食品安全问题。此前,其就被指责篡改食材日期、用隔夜奶浆乃至柠檬水喝出臭虫。但就是这样一家企业,现在有被包装成“国货之光”的影子。
这无论对国货还是蜜雪冰城自身来说,并不是福音。直白地讲,没有了消费者的要求和监督,企业就缺乏进行改善和提升品质的动力。
届时,故步自封的下场一定是被市场淘汰。因此,重中之重是如何利用理性为品牌进行奠基。
3
塑造品牌:在野性情绪与社会责任之间
企业要塑造品牌,缺乏外在的压力就没有倒逼的力量,懈怠是必然的事情。最终,懈怠的结果就是吃老本,等死。在这种情况下,不被“野性消费”冲昏头脑,抓紧转向理性奠基才是最好的选择。
因此,鸿星尔克要抓住这次“野性消费”的风口,把消费者消费导入“理性”的状态,这样才能真正树立起作为国货的品牌力,否则,极有可能会陷入不可预知的麻烦。
对鸿星尔克来说,首要是处理好“邀名”与“利己”的关系。
对于前一个方面,主要是更好更快落实5000万物资(不要刷屏的5000万元),以及此前一应捐赠“名实相副”问题;对于后一个方面,要切实兼顾到股东及员工利益。
此前,鸿星尔克在后一个方面问题也不小。
根据天眼查信息,截至2021年7月份,鸿星尔克已经股权质押了3次。
假使财报信息属实,那么在负债经营的情况下,捐出5000物资,置股东及员工利益于何处呢?
依据公司法,企业获得收入首要是清偿员工工资、缴纳税费、偿还债务、弥补亏损、向股东分红等,然后才是做公益。
因此,或许真正需要追问的是并不是是不是国货问题,而是有没有做到做好这些内容?
根据中国裁判文书网资料,鸿星尔克有多笔债务尚未清偿,包括但不限于拖欠某运输公司的运费、微软的知识产权费用等等。
更加严重的是,鸿星尔克还被曝拖欠员工工资,由此甚至引发过集体罢工事件。就此而言,这样一家企业会真正用心做慈善和公益吗?
依照企查查数据,鸿星尔克曾4次因劳动争议而被起诉、2次被法院强制执行、还有1次重大的产品舆情问题。特别地,企查查还显示鸿星尔克只为37名员工缴纳了社保。
面对这样的情况,怀疑诈捐是有一定道理的。事实上,因为诈捐目前并不违法,导致相关事件并不在少数。在这个方面,民众情绪被收割的案例还少吗?
总而言之,对一家企业来说,不顾股东及员工利益,那么慈善一定是伪善,“邀名图利”是目的;反之,则是一群精致利己主义者,这样的企业一定不能代表“国货”。
所谓企业社会责任,是要面对包括股东、员工、社区居民、同胞等全部在内的集体,是集体范畴。因此,鸿星尔克要做“百年国货”,就要在野性情绪与社会责任之间走出自己以理性奠基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