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利迎来回归“一个吉利”行动计划的战略关键落子。7月15日晚间,吉利汽车控股有限公司(0175.HK)与极氪智能科技有限公司(ZK.NYSE)正式签署合并协议,吉利汽车将收购极氪已发行的全部股份。
交易完成后,吉利汽车对极氪的持股比例将提升至 100%,极氪也将从纽交所退市,成为吉利汽车的全资子公司。
在周期性浪潮中,吉利通过回归 “一个吉利”,将分散的帆重新调整角度,化作穿越周期的合力。
从市场反馈与行业发展趋势来看,吉利汽车过往价值被严重低估,此次私有化极氪有望成为其价值重估的关键转折点。
这预示着行业竞争的新转向,为中国汽车行业的价值回归之路带来了新的曙光与方向。
当单一技术突破的边际效益递减,当全产业链掌控的成本压力逐渐显现,吉利选择以 “一个吉利” 行动计划重构游戏规则:不是在别人划定的赛道上加速,而是重新定义赛道的边界。
私有化极氪,撬动价值重估的杠杆
从估值角度而言,吉利汽车为极氪私有化给出的报价,充分彰显了其对极氪价值的认可。
每股极氪股份 2.687 美元或每股美国存托股票(ADS)26.87 美元,这一价格较极氪于非约束性报价函最后交易日收盘价溢价约 18.9%,较截至非约束性报价函最后交易日止 30 个交易日成交量加权平均价溢价 25.6%。
值得关注的是,对于股东来说,此次合并提供了兼顾短期流动性与长期价值的灵活选择。
极氪股东可选择现金退出或置换吉利汽车股份,共享整合后的增长红利。
这一设计既考虑到了部分股东对短期资金回笼的需求,也为看好吉利汽车与极氪整合后发展前景的股东提供了长期受益的机会。
吉利汽车也在公告中指出,私有化及合并事项旨在打造一个统一的上市平台,简化营运流程,增强吉利汽车在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竞争力。
“全资控股将有助于简化营运、统一战略方向、增强协同效应及降低合规负担。这些改变将进一步提升本集团的效率、创新能力及盈利能力,巩固其在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的领先地位。” 吉利汽车表示。
事实上,吉利汽车旗下品牌众多,此前极氪(豪华高端)、领克(新能源高端)、吉利银河与中国星(主流市场)虽定位各有不同,但在技术研发、供应链等环节存在一定程度的重叠与资源浪费。
私有化极氪后,吉利汽车能够对旗下品牌资源进行系统性整合,实现更大的协同效应。相较于部分持股,全资控股将为吉利汽车带来多重益处。
战略层面,全资控股有助于在极氪、领克、吉利银河及中国星之间实施一致的战略部署,使吉利汽车能更高效地应对全球市场挑战,并避免与少数股东产生潜在冲突。
研发方面,全资控股有助于技术规划与产品开发的无缝协同,减少重复投入,促进创新。部分持股可能导致优先事项不一致,阻碍产品组合优化。
供应链方面,统一的供应商规划战略将整合极氪、领克、吉利银河及中国星的采购需求,发挥规模效益,提升供应链效率及成本竞争力,全资控股下的集中供应链管理可最大化资源利用及成本节省。
市场营销与服务协作方面,私有化及合并事项将促进各品牌在市场营销及售后服务方面的协作,提升协同效应与客户体验。全资控股后,统一的市场营销战略及服务网络可减少重复投入,增强品牌凝聚力。
技术协同与创新方面,将极氪的豪华电动出行技术与吉利汽车资源整合,将推动架构、硬件、软件及网联化方面的创新共享,提高整体创新及盈利能力。全资控股能够确保极氪的科技发展方向与本集团战略目标保持一致,避免少数股东参与可能出现的延误或冲突。
增强竞争力与长远价值创造方面,全资控股极氪将巩固吉利汽车作为综合新能源汽车平台的市场地位,提升在全球豪华汽车市场的竞争力,并推动长远价值创造。全资控股可最大限度发挥极氪对本集团市场占有率及盈利能力的贡献,相较部分持股的情况而言,能够更灵活地应对经济及市场挑战。
通过一系列协同举措,吉利汽车有望显著提升运营效率,降低成本,从而提升盈利能力,这无疑会成为推动其估值提升的重要动力。
据不完全统计,从 5 月发布私有化要约至 7 月中旬近 90 天内,共有德银、美银等 27 家投行给予吉利汽车 “买入” 评级,期间目标均价为 25.31 港元。主力资金也持续流入,显示出资本市场对吉利汽车未来估值逻辑重塑的强烈预期。
从 “资本竞赛” 回归 “效率竞赛”
2025 年上半年,吉利控股集团的销量为 193.17 万辆,其中吉利汽车的销量达 140.92 万辆,同比大幅增长 47%。这一成绩使其稳居中国自主品牌销量前列,并成为上半年增速最快的主流车企之一。新能源车型销量达 72.5 万辆,同比激增 126%,新能源渗透率突破 52%。
基于上半年的强劲表现,吉利汽车将全年销量目标从原定的 271 万辆上调 11% 至 300 万辆,目标达成率已达 47%。这一调整,反映了其对下半年新车型投放、技术迭代及海外市场扩张的信心。
进入 2025 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在经历了前期的快速扩张后,逐渐进入到比拼体系实力与资源整合能力的阶段。
今年上半年,包括特斯拉、比亚迪、理想汽车等在内的多家车企都陷入了销量增长停滞的瓶颈,但吉利却跑出了不同的曲线。
诚然,这与吉利汽车近两年推出大量新能源产品、产品矩阵的完善密切相关,但要在当前竞争更为激烈的环境下达到更高的高度,回归 “一个吉利”,势在必行。
此前,为了推动企业规模的扩大,吉利曾通过收购及内部孵化,旗下拥有十余个汽车品牌,成为全球汽车品牌最多的汽车集团之一。此举的一大好处是能够帮助企业覆盖更多的市场、产品及消费人群,推动规模的增长。
例如,极氪的独立运行使其拥有高效的发展机制,能够在消费者心中构建新能源高端品牌的认知,并且和旗下的领克、银河品牌形成了较大的品牌差异。反观比亚迪、长城等品牌,近几年虽然推出了腾势、仰望、魏牌等品牌,但均跳脱不了原来低端自主品牌的标签,市场反响平平,未能形成品牌溢价。
但今时不同往日,类似 “雷克萨斯和丰田、奥迪和大众”,回归 “一个吉利” 之后,消费者对于极氪和吉利的品牌认知区隔仍然存在。
而为了应对市场竞争,先做加法,再做减法,通过资源深化整合,不仅可以更好地链接用户,更有利于协同车型规划、技术路线、优化产业链布局,不断降本增效,提升企业综合竞争优势。
世界上本没有新创企业和传统企业的分野,优秀的企业总会及时、有效地以变应变,提高运营效率,从而实现可持续增长。真正的长期主义,不是一成不变,而是要应时而变,顺势而为。
李书福在 2024 年 9 月发布的《台州宣言》中明确提出要 “全面梳理各业务板块,推进内部资源深度整合,减少重复投资,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他也多次公开反对 “恶性价格战”,强调 “价值竞争” 和 “长期主义”。
事实上,吉利汽车私有化极氪,不仅是李书福价值竞争和长期主义理念的体现,也是汽车业正在从 “资本竞赛” 回归 “效率竞赛” 的拐点信号。
此前,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虽然规模增长迅速,但造血能力并不强,企业难以取得良好的盈利,一些企业只能依靠资本市场输血才能生存。
而当资本不再慷慨,谁能用最集约的组织、最低的成本、最快的迭代推出有竞争力的产品,谁就能在淘汰赛中存活下来。吉利私有化极氪,为行业提供了一个极具参考价值的样本。
写在最后
长期以来,吉利汽车在资本市场的表现与其实际业务能力和发展潜力并不匹配。私有化极氪之后,吉利汽车有望摆脱传统汽车制造企业的单一估值模式,向智能电动科技成长股的估值逻辑转变。
整合极氪后的吉利汽车有望成为港股智能新能源汽车领域的重要标的,吸引更多国际资本的关注与配置,实现价值的回归与重估,在全球汽车产业变革浪潮中展现出被低估已久的强大实力。
“一个吉利”行动计划,也为中国汽车行业提供了宝贵的资源整合范本。吉利通过私有化极氪等一系列整合举措,展示了如何通过优化内部资源配置,提升企业运营效率与竞争力。
这将促使其他车企重新审视自身的品牌与业务布局,推动整个行业进行资源整合与优化,提高中国汽车行业的整体资源利用效率,减少行业内的无序竞争与资源浪费。通过参与全球竞争,提升中国汽车行业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实现中国汽车行业价值在全球范围内的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