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香草
(外一章)
罗邦万
在广袤的农村大地、山乡田园,生长着一种一岁一枯荣的奇特草本植物。这种植物植株高约半米,它有着青青的、圆圆的叶片,叶片上带有短短的绒毛。摘一片叶子凑拢鼻子闻闻,有一种奇特的像薄荷一样的香味儿。于是,许多乡下人就把它撬回家,种在房前屋后的地里,就成为野生家养的调味菜了。这种招人喜爱、被广泛种植的植物,就是咱乡下人叫的鱼香草。
鱼香草是薄荷的一个品种。据药书记载,鱼香草性凉味辛,归肺和肝经,有疏散风热、利咽除秽和疏肝行气的功效。
去年春,陈大哥和五妹夫分别赠送了我几株鱼香草,于是我小心翼翼地将它们种植在了庭院的菜地里。
一个多月时间过去了,在我和家人的悉心呵护下,鱼香草长得枝繁叶茂,很是喜人。做鱼、拌凉菜、吃豆花拌佐料时,掐一些鲜嫩的鱼香草尖和叶片放入其中,便有一种独特的似薄荷的香味儿,非常好吃,许多人当然也包括我们全家人,都很是喜爱。
到了赤日炎炎的夏天,鱼香草的叶片开始变黄、变老,并开出一串串紫色的小花,煞是好看!可慢慢地,紫色小花开始凋谢,小花片一片片相继掉落,最后结出了一个个金黄色的籽囊。
寒冷的冬天翩然来临,鱼香草也渐渐开始落叶、枯萎,最后只剩下一株株枯枝突兀地站立在那儿,宣告作为它的一季生长正式结束了。
但随后,出人意料的事情发生了。鱼香草的枯枝在阵阵寒风的摇曳下,附着在枯枝上的籽囊里的籽粒,开始陆陆续续随风飘洒,纷纷扬扬落入土中,或远或近,或稀或密。
春回大地,草长莺飞,万物复苏,泥土里的鱼香草籽粒,也开始渐渐醒来,生出了根,发出了芽,并努力地透出属于它自己的那一抹绿。它们你挤我攘,密密麻麻地长出了好大一片。好一派生机无限、绿意盎然!
哦,自然界中的万事万物,不都是这样一代代生生不息、生命不止,不都是这样永不停歇地一代代传承下去,一次又一次简单地、不厌其烦地重复着生根、开花、结籽以及凋零的过程么?
大青椒
家住大山里的小姨,每年每季都种有各种各样的蔬菜。农村中常见的蔬菜,小姨家基本上都是种齐了的。因为她家选用的品种多为传统老品种,加之不施化肥、不打农药,所以种出来的蔬菜不但口感舒适,还绿色安全,在饭桌上自然大受欢迎。我们一大家族的人,都很喜欢到小姨家作客。
今年春节后,我们几姊妹又相约去小姨家。小姨家居住的海拔较高,四周都是郁郁葱葱的大山,空气非常清新宜人。置身其间,感觉呼吸的每一口空气都是那么舒适惬意,都是那么令人心旷神怡。
小姨全家人都非常热情好客,跟以往一样,又弄了许多好吃的,满满一大桌菜让大家饱享口福。桌上的蔬菜、鱼以及猪肉都小姨家自种自养的。她家用传统方法自制的土猪腊肉和土猪香肠,是山乡农村特有的土货味儿,上桌很是抢手,大家都非常喜爱。麻辣鱼也很好吃,味道就像桌上钵钵里的鱼,真是“不摆了”。鱼是小姨家鱼塘养的。小姨及家人非常勤劳肯干,历来都是割草喂鱼,从不投喂鱼饲料。草鱼吃草,白鲢、花鲢、鲫鱼就吃草鱼的排泄物和水中的浮游生物,各取所需。所以这鱼吃起来跟市场上的饲料鱼有很大区别。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小姨家不通天然气,也不用液化气,炒菜用的是山上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干柴禾。柴禾在灶堂里燃得噼里啪啦,熊熊火焰不一会儿就将灶上那口大铁锅锅底烧得红红的。这猛火炒出来的菜特别好吃。这不由让我想起,这些年来,一些餐馆及农家乐推出的柴火鸡系列菜,很受大众青睐,这自在情理之中了。
这里不得不说的是,我们每次去小姨家,小姨都要推豆花。小姨家推豆花还真是用人力“推”,用磨子“磨”,而不是用机器打。小姨说,打豆花是要比推豆花省事些,但推出来的豆花更好吃更香。那一碗碗又白又绵扎的豆花,再每人配上一碟香香的油辣子蘸料,让这丰盛的一桌菜锦上添花。
中午、晚上两顿大餐,大家大快朵颐,酒足饭饱。临走时,大家都依依不舍。小姨特地从地里拔了10株大青椒苗送给我。她说这青椒肯结得很,又长得大。如果种好了,足够一家人吃呢!
经过我和家人的精心管理,一个月后,这些青椒苗开始慢慢长大。青椒苗每冒出一枝新芽,新芽上都挂满了花蕾,随后就开出一朵朵白花,令人欣喜不已。可是,等那一朵朵花儿谢过之后,并未长出期待中的小青椒来。花柄却开始渐渐变黄、枯萎,直至凋谢。
大约又过了半个月,青椒苗每天都重复着开花、花蕾枯黄、凋落的过程,就是没有结出哪怕一个青椒来,这令我很失望。于是,我跟家人商量:“可能是这土壤不适合种青椒吧?干脆把它拔了种点别的蔬菜吧!”家人却说:“再等等、再看看吧!”
从那以后,我每天早上一起床,第一件事就是去菜园看看青椒苗。晚上回家,我也都会去菜园看看。哪怕回家再晚,我打起手机电筒也要去看看。
大约又过了一周,惊喜终于出现。我欣喜地发现,有朵青椒花谢过之后,花柄竟然没有变黄,顶部还渐浙冒出一个青色的小帽儿来!嘿嘿嘿,终于结起一个青椒了!
渐渐地,一个、两个,八个、十个,呼啦啦一下子这青椒枝头上就挂起了二三十个小青椒。真是让人喜出望外啊!
这得感谢有耐性的家人呢!
其实,现在细想起来,我们凡事都得有耐性,凡事都不要操之过急,凡事都不要过早地下结论。更不应该草莽行事,以免莽撞误判而留下遗憾。而是应当再等等,再看看……
(作者系重庆市江津区作家协会会员、江津区通俗文艺研究会会员,2020年“中国村歌大赛”全国总决赛最佳创作奖获得者)
编辑:罗雨欣
责编:陈泰湧
审核:王 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