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晚风暮雨
诗曰: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
安居不用架高梁,书中自有黄金屋。
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
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
男儿欲遂平生志,五经勤向窗前读。
作这首《劝学诗》诗的,乃北宋第三位皇帝宋真宗赵恒,诗中鼓励人们刻苦读书,早日考取功名,从而实现抱负,走上人生巅峰。
宋真宗画像
自从隋朝首创科举以来,中国读书人如果想走上仕途,面前只有科举一条路,很多读书人十年寒窗苦读,最终得以金榜题名,但也有一部读书人,不愿埋头苦读,醉心于终南捷径,挖空心思使用各种手段作弊。
可以毫不夸张的说,中国1300多年的科举历史,其实就是一部作弊与反作弊的斗争史!
隋唐时期,科举考试制度很不完善,有很多漏洞可钻,作弊者几乎不用费多少心思就能得逞,但进入北宋后,宋朝皇帝开始采取一系列措施来杜绝舞弊:
淳化三年(公元992年),宋太宗实行“糊名考校”法,即糊住试卷上的考生姓名,再由考官阅卷;
咸平三年(公元999年),宋真宗派官员专门负责封印卷首;
大中祥符元年(公元1008年),张士逊为省试贡院监门官,有亲戚在进士中,请求避嫌,得宋真宗允许,并诏令:“自今举人与试官有亲嫌者,移试别头”,此后,省试正式实施“别头试”;
大中祥符八年(公元1015年),宋真宗设誊录院,负责将考生试卷誊录一份副本,考官阅卷时只看副本;
明道二年(公元公元1033年),宋仁宗实行弥封制,各级科举考试,全部在考生交卷后,密封卷首。
此外,宋朝还沿用晚唐以来采用的“锁院”制度,即被任命为知贡举(主考官)的官员,必须被隔离50余天,直到考试结束,期间不得回家、不许见亲人、朋友,也不能通信。
随着考试制度的日益完善,作弊手段也不断推陈出新,逐渐发展出一套专业手法,常用的有:贿买、假冒、挟带、请托、递条子、传递文字、割卷、枪替、换卷等等。
俗话说: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无论预防作弊手段有多完备,无论惩罚作弊手段有多严厉,总有人为了荣华富贵不惜铤而走险,也总有人能够作弊成功。
历史上发生过很多触目惊心的科举舞弊案,一起去看看吧。
清朝顺治十四年(公元1657年),丁酉科场案,顺天、江南、河南、山东、山西发生“五闱弊案”,2名主考和18名房官被全被处死,数十人被判流放到尚阳堡、宁古塔充军。
顺治十六年,所有举人在太和殿前,在风雪中站在青砖地上考试,每名举人身后都站着两名持刀的御前侍卫监场,一旦发现有人舞弊,当场手起刀落。
《三冈识略》记载:“(是日)严霜厚三寸,鬼嚎不止。”《心史丛刊》记载:“复试时既威之以锒铛、夹棍、腰刀,又每一举人以两持刀之护军夹之。”
清朝乾隆九年(公元1744年),顺天府乡试,考前进行了一次严查,共搜出“挟带(打小抄)”者42人,更让人吃惊的是有3000多考生害怕严查,不敢走进考场,直接弃考。
考试之后,没答完试卷的考生329人,交白卷者68人,文不对题者276人。
乾隆皇帝闻讯,感慨道:“士子品行如此,学问如此,是全仗怀挟作弊以为应试取科名之具,而犹且哓哓啧啧,肆出诽言,以为搜查太过。夫不如此搜查,则盗风将日炽矣……岂有身列儒林,一部四书尚不能通解而公然矢口观光应国家宾兴之典乎……即在京师,每科搜检如防盗贼,亦无此政体。而为士子者,顾乃顽钝无耻,习以为常,以致人心士风日益隳坏,尚何望人才蔚起,为国家分猷宣力乎?”
到了乾隆十一年,顺天府乡试,朝廷动用军队进行搜检,大量考生赶紧抛弃身上带的挟带,士兵在考场外竟然发现上千份挟带,可谓堆积如山,还有2800多考生弃考,可见挟带这种作弊方式在乾隆时期已经非常普遍。
咸丰八年(公元1858年),顺天乡试科场案,主考官柏葰(军机大臣)受人嘱托,撤换试卷,副考官程庭桂交通关节,事发后,90余人被惩处,5人被处斩,其中包括一品大员柏葰,他成为清朝科举舞弊案中唯一被处死的一品大员。
清朝时期,在北京贡院附近,有一个专门协助考生作弊的团伙,他们招募枪手,收买考场外巡 的士兵和考场内监视的号军,用尽各种手法作弊,据说成功率还挺高。
清朝末年,科举考试被废除,但作弊这一行为却并未消失,时至今日,凡是有考试的地方,依然伴随着作弊,反作弊和作弊这场正邪之战,还会一直持续下去。
参考资料:《宋史》、《续资治通鉴长编》、《清高宗实录》、《清史稿》、《三冈识略》、《心史丛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