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湾风:经济特区40年,深珠携手再出发

本文转自【粤港澳大湾区工作室】;

8月26日,深圳和珠海两个经济特区,将双双迎来成立40周年的重要时刻。双城互动,很有看头。

在庆祝经济特区成立40周年之际,作为深圳市委机关报的深圳特区报,推出了对珠海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郭永航的专访。

“当前,珠海迎来的重大机遇前所未有,所处的战略地位前所未有,肩负的使命责任前所未有,在珠江西岸吹响了‘二次创业’加快发展的号角。” 郭永航表示,珠海将牢记党中央创办经济特区的战略意图,紧密携手深圳,抢抓“双区”驱动重大机遇,在更高起点、更高层次、更高目标上推进深珠合作,推动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发展、高质量发展,开创改革开放新局面,续写新时代崭新篇章。

下面是深圳特区报专访的详细内容,咱们一睹为快。

珠海特区40年,一座现代化花园式海滨城市展现在眼前

“作为首批经济特区之一,经过40年发展,珠海从一个落后的边境农业县建设成为一座现代化花园式海滨城市。”郭永航开门见山、如数家珍,从改革开放、珠澳合作、城市建设、经济规模、发展质量、生态宜居等方面,精练而生动地勾勒出了珠海经济特区40年来勇立潮头、开拓进取谱写出的壮丽篇章。

珠海城市建筑群 李建束摄

40年来,珠海经济规模增长超过1700倍,人口从36万增长到两百余万;率先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基本框架,在义务教育、社会保障、城乡统筹发展等领域先行先试,在全国首开“百万科技重奖”,在众多领域创下全国第一;累计与22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贸易关系;珠海航展跻身世界五大航展之列;科技创新实力不断增强,全社会研发经费占GDP比重达2.86%,在全省仅次于深圳;产业体系基本成型,创新人才加快集聚;坚持城市建设与经济建设、生态建设同步规划、同步推进;生态环境成为珠海最大的一张金字招牌;多次获评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发达经济体水平;民生保障享誉全国,率先实施中小学12年免费教育,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待遇水平居全国全省前列……

珠海,向世界充分展示了开放、创新、文明、活力、宜业、宜居的优美城市形象。

港珠澳大桥 李建束摄

郭永航表示,在加强珠澳合作方面,珠海不仅加强政策扶持、拓展合作空间,更大力发展新兴产业、丰富合作内涵,谋划建设粤澳深度合作区,建成启用澳门大学横琴校区、横琴口岸新旅检区域,不断进行“一国两制”的探索和实践。

开发十年来,横琴自贸片区已累积落地制度创新成果440多项,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64%。

“40年来,珠海成为珠三角地区发展空间最广、发展环境最好、发展政策最优的城市之一。”郭永航自豪地说,在探索对外开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服务“一国两制”、维护港澳长期繁荣稳定,推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等方面,珠海作出了宝贵探索和重要贡献。

珠海日月贝 李建束摄

抓住重大机遇,加快建设新珠海、新经济、新生活

“自2009年宣布开发横琴岛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此后6年间3次视察珠海,作出系列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赋予了珠海在新时代的新使命新担当。”郭永航说,省委书记李希也多次到珠海调研,提出一系列具体要求。

郭永航表示,面对新目标新定位,珠海不忘特区初心,牢记特区使命,以“归零”“重启”心态,再燃改革激情,抢抓“双区”建设等重大机遇,重点实施好“特、大、高、多”四大战略任务,加快建设新珠海、新经济、新生活,加快打造粤港澳大湾区重要门户枢纽、珠江口西岸核心城市和沿海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典范。

珠海南湾 李建束摄

“特”,就是继续先行先试、敢闯敢试,创造更多的新鲜经验,把珠海经济特区办得更好办出水平。

“大”,就是提高经济体量,提升城市能级,计划到2025年珠海的常住人口超过300万、GDP超过6000亿元;到2035年常住人口超过500万、GDP向2万亿元迈进,为全国全省发展大局作贡献。

“高”,就是按照新发展理念,坚持走高质量发展之路,把创新作为城市的主导战略,注重城市的协调发展,保持“绿色”这张城市名片,做一个新时代的全能型冠军城市。

“多”,就是谋划粤澳深度合作区,用横琴的空间支持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发展,在税制、互联网等领域积极营造与澳门趋同的政策环境。

珠海长隆度假区 李建束摄

“总书记一直高度评价珠海的城市规划和生态环境,甚至把珠海比作法国的尼斯。”郭永航激动地说,这既是关注和爱护,更是期望和鞭策。珠海将按照现代化、国际化、智慧型、生态型、未来型“两化三型”的基本框架,慎终如始抓好疫情防控,推动粤澳深度合作区落地、做好珠澳合作开发横琴这篇文章,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支点,培育五大千亿级产业集群,巩固提升生态环境优势,千方百计稳就业保民生,有效防范化解各种风险,奋勇当先,再创辉煌,努力在“二次创业”中,交上一份优异的答卷。

珠海情侣路 李建束摄

推进深珠深度合作,为珠海“二次创业”提供有力支撑

“深珠合作由来已久、内涵丰富,未来加强合作的领域广阔、前景可期。”谈起深珠合作,在深圳工作近30年、在珠海工作两年多的郭永航胸有成竹。

在他看来,作为珠江口西岸核心城市,珠海可充分利用土地开发强度不高、城市综合成本较低、生态环境无可比拟等优势,积极承接深圳产业资源外溢,为深圳先行示范区建设,为深圳增强对珠江西岸、粤西地区和大西南的引擎带动作用提供更大支撑。

如何推进深圳和珠海高效联动、“珠联圳合”,发挥各自优势、实现共赢发展?

郭永航表示,就珠海而言,主要在“对标学习、链接承接、服务支撑、协同合作”四方面下功夫。“我们要加强对标学习深圳,以更深入合作和更大力度改革开放,推动珠海迈向更高更好更强。”

郭永航强调,珠海要学习对标深圳改革创新不止步、敢于啃硬骨头的勇气和精神,学习对标深圳用足用好经济特区立法权的先进经验,加强与深圳的战略规划衔接,探索构建深圳都市圈、珠江口西岸都市圈协同发展的体制机制,促进深珠两地要素自由流动和市场优化配置。同时,深化横琴、前海两个自贸片区建设交流合作,复制推广深圳经验做法,加快打造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营商环境。

要全力推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加快推进深珠通道、深中通道珠海连接线等交通路网建设,加强两市水上交通连接和机场合作,构建大湾区一小时交通圈;要更好承接深圳创新溢出,携手推动“两点两廊”建设,开展多层次协同创新;要主动承接深圳产业溢出,积极培育发展新经济新产业新业态,携手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同时,珠海要在空间、金融、人口人才等方面为深珠合作提供服务支撑。在产业园区建设、公共服务配套等方面预留空间,引导珠海土地、资源、人才向支持深圳先行示范区建设倾斜;加快建设粤澳跨境金融合作示范区,推进深珠科技金融、跨境金融、互联网金融、风险投资等金融合作;不断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助力大湾区城市群人口流动和人才创新创业。

郭永航建议两市建立多层次常态化沟通机制,加强重大项目对接;以珠海国家高新区为主平台,在扩权统筹、体制机制改革上先行先试,协同合作;加强两市在就业、教育、文化、康养、社会保障等领域合作,促进公共服务共享,携手构建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

“我们对未来的发展充满信心,相信经济特区一定会越办越好,深珠合作的明天更美好!”作为与特区同奋斗、共成长的一代,郭永航深情地说。

(内容来源:深圳特区报 作者:周斌、肖意、余海蓉)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