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记者 韩金序
IgA肾病作为我国最常见的原发性肾小球疾病,具有隐匿性强、进展快的特点。2025年3月13日世界肾脏日之际,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两会健康策》聚焦“沉默的肾脏杀手”IgA肾病,邀请三位权威肾病专家与两位公益组织代表,共探我国IgA肾病防治的“三早”策略。
“多数患者确诊时已错过最佳干预期。”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付平教授表示,我国IgA肾病占原发性肾小球疾病的30%-50%,远超欧美,但知晓率却不足15%。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刘立军教授强调,肾脏具备强大的储备功能,早期仅表现为无症状血尿或蛋白尿,“IgA肾病好发于青年群体,该群体体检意识不足,常忽视尿泡沫增多,或者体检已经有异常,但是未引起重视,导致就诊延迟。”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刘虹教授补充,即便确诊患者中仍有60%未规范监测尿蛋白,“一次感冒就可能让病情急转直下”。
这种隐匿性带来沉重代价,长沙市肾慈公益服务中心理事长侯佳表示:“由于忽视早期的规范诊治,肾单位损伤后不可逆,IgA肾病长期预后不佳,大多数患者在 15 年内进展为终末期肾病,患者每周需要三次血液透析,且丧失一定的劳动能力,而这些本可通过早期干预避免。”数据显示,我国透析患者年人均花费8万元,若将尿毒症发生推迟5年,仅医疗费用每年可减少2400亿元。
如何破局?专家们提出IgA肾病“三早”策略破解难题。刘虹教授强调,IgA肾病的早期信号常表现为尿检(如血尿、蛋白尿)或肾功能指标(如血肌酐)异常,普通人群应每年进行尿常规和肾功能检查,高危人群(如家族史、反复感染者)需缩短筛查间隔。“一次简单的尿检可能挽救一个家庭的经济与健康。”侯佳理事长结合自身经历呼吁。
目前,肾活检是确诊IgA肾病的唯一方法。刘虹教授解释,即便患者仅有镜下血尿,也可能存在严重病理损伤。“由于亚洲包括中国人群IgA肾病进展快,更需积极推广肾活检,尽早发现和诊断,指导个体化治疗。”付平教授补充道。
此外,IgA肾病防治需全社会共同助力。北京赢鼎公益基金会呼自平理事长建议,可通过健康讲座、义诊咨询等多元化患者教育提升公众认知,并倡议设立“IgA肾病日”强化疾病关注;侯佳理事长呼吁公众重视自己的健康管理,同时希望社会更多爱心力量来帮助肾病群体。医疗端也在突破:改善全球肾脏病预后组织(KDIGO)发布的《2024版KDIGO IgA肾病和IgA血管炎临床管理实践指南(公开审查版)》指出,IgA肾病患者蛋白尿应控制在0.5g/天以下,更理想为0.3g/天;同时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的年下降幅度控制在1ml/min/1.73m2以内。指南还推荐布地奈德肠溶胶囊作为IgA肾病的唯一对因治疗药物,该药通过靶向调节肠道黏膜异常活化的B细胞,从源头减少致病性IgA(Gd-IgA1)及其免疫复合物生成,从而延缓肾脏损伤进程。目前这一创新疗法已被纳入2024年国家医保目录,其可及性已显著提高。
“推动早筛、早诊与早治,旨在促使公众尽早重视健康管理,这是我们共同的愿景。"专家们指出,随着肾脏病学领域不断取得的突破性进展,IgA肾病的治疗模式已从支持治疗进入了对因治疗的崭新阶段。他们深信,通过实施“三早”的全方位防治策略,将能让更多的IgA肾病患者获得实质性的益处,标志着IgA肾病正逐步从传统的被动应对转向更为积极主动的预防与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