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头蛇尾:南京保卫战中的德械第88师

“德械第88师”在南京保卫战中全体牺牲的视频,自媒体上已经刷得遍地都是,然后义愤者众点赞如潮,笔者尝试着去解释实际情况,然而迅速被太多的口水淹没。

关于孙元良第88师在南京保卫战中的表现,几年前笔者就有文章介绍,翻出来整理修改一下,力求还原历史真相,对88师在南京保卫战中的整体表现,个人评价是四个字:虎头蛇尾!

孙元良

淞沪会战第二阶段,孙元良被火线晋升为第72军军长,职务虽然上去了,兵力没有多少增加,该军实际只辖第88师和一个新建的补充旅。

由于88师在上海损失惨重,撤回南京后虽经整补,其实战力已不及原来一半:新兵太多了。

南京卫戍司令长官唐生智,确定第72军的防区为:城南方向的雨花台,以及城垣的中华门,这里也是日军的主攻方向,任务是比较重的。该军左翼是俞济时第74军,右翼为王敬久第71军。

雨花台山上筑有永备国防工事,筑有大量混凝土碉堡,各碉堡之间以战壕相连,阵地前沿还布有雷区。应该说,防御工事体系还是可以的。

中将军长兼师长孙元良,作如下兵力布署:以88师之朱赤262旅、高致嵩264旅死守雨花台,自己亲率军直属队和补充旅,坐镇中华门。

88师官兵在淞沪会战中

由于唐生智已颁布“死守南京,背水一战”的命令,因此下关码头剩余的少量船只,均由宋希濂第36师(也升格为第78军)切实掌握,未经命令擅自渡江北撤者,格杀勿论。

没有了退路,各军各师也就做好了决死一战的准备,战前,孙元良对全体官兵进行了战斗动员,语言很简单:“敌人不是打不死的”!

1937年12月10日下午1点,日军第6师团(谷寿夫)和第114师团(末松茂治),率先对雨花台发起进攻。最先冲上来的,是战力一般的第114师团。

日本兵先趟了地雷死伤一片,再被重迫击炮轰,最后是猛烈的机枪火力扫射,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巨大代价,几个回合下来,主攻的第150联队,战死中佐大队长以下数百人。

宋希濂

至12月11日,更加凶恶的第6师团牛岛旅团冈本联队担任进攻主力,这帮鬼子在重炮联队没有到达的情况下,贸然发起冲锋,又扔下500多具尸体。次日,臭名昭著的战犯谷寿夫率师团主力到达战场。

谷寿夫发现步兵吃瘪,于是呼叫第三飞行团对雨花台阵地狂轰滥炸,由于雨花台山顶比较平缓,日机捕捉目标极易,第88师阵地尽毁。

随后日军在重炮和坦克的掩护下,发起一波又一波的疯狂冲锋,每次快冲到山顶时,又被88师官兵打下去,当然,第88师也出现了可怕的伤亡。

第262旅、第264旅的四个团,八名正副团长仅存一名,官兵伤亡超过6000人。血战至12月12日上午10时,雨花台阵地终告失守,朱赤和高致嵩两位旅长皆力战而死。

第88师的残部,由264旅副旅长廖龄奇(后来被冤杀的那个)率领向中华门撤退。然而孙元良发现雨花台陷落后,立即下令炸毁了护城河上的桥梁。

日本陆军

这么干,则廖龄奇残率领的部就无法进城,只能且战且走,绕城撤往下关码头。中华门是南京最坚固的城门,总高超过20米,瓮城中有藏兵洞27个,然而在现代化的攻城武器面前,古老的南京城墙是苍白无力的。

日军在雨花台上架起重炮,居高临下直轰城门和城墙,到下午4时轰破数个缺口,中日两军围绕突破口展开厮杀,战场形势万分危急。

前一天安徽当途陷落,南京守军的陆上退路被彻底截断,面临三面包围,除非北渡长江,否则已陷死地。

如果日本海军舰队主力赶到,渡江也会变得极其困难,所以校长当日电嘱人在江北的顾祝同,可以通知唐生智相机撤退和突围。

唐生智心理终于动摇了,12月12日傍晚召集各部队长开会,商量和布置撤退,并要求各部队长在撤退令上签字(没有上峰的直接命令),第72军军长孙元良第三个签字。

第88师的师长、副师长和参谋长

唐生智随后下达了一个非常愚蠢的口头命令:变更原撤退预案,允第71军和第72军(也就是87师、88师)、教导总队,跟随第78军(36师)一起,自下关码头渡江撤向北岸。

要命的是,宋希濂根本没有接到这个命令!因此12月12日的夜里,当两个德械师和教导总队的残部涌向下关时,非但渡船极少,第36师还奉原命令,开枪拦截。

溃兵开枪冲卡,毕竟逃生是本能,双方发生严重火拼和踩踏,撤退组织实在太乱了。加之长江上的日军舰艇炮火连天,教导总队一名颇多战功的团长,竟被活活踩死,其状惨不忍睹。

第88师少尉排长像

第88师从雨花台撤下来的残部2000人 ,由于不能进城,因祸得福,在廖龄奇的带领下最先到达码头乘船撤出,这也是88师成建制突围的全部人马,所以瞪着眼睛说88师全体牺牲,明显属于瞎掰蹭流量。

孙元良未等中华门陷落,即率师直属队逃往江边,遭36师拦阻后折回城内,部队被打散。孙在回忆录中写到:“带司令部600人从龙潭附近渡江,经泰兴、淮阴等地,于1938年3月下旬到达武汉”。

这当然是编的,廖龄奇告状在先,孙元良随即在武汉被陈诚扣押!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