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微博翻车的《时尚芭莎》,暴露了很多媒体的通病

撰文/季弋

编辑/白望

GINKGO热递02

2020年7月7日,互联网有两大热点主题:高考和七七事变。

人民日报公众平台发表了题为《今日七七,致敬那场永不屈服的抗争!》的文章,同时,微博也有相关内容同步,意在提醒大家,不能忘记这个特别的日期。

同样的日子里,《时尚芭莎》的微博却发了一条引起网民愤怒的微博,微博本身没有什么太大的问题,但是其中用到的一词“良民证”,就显得十分成问题了,在更多的人看来,这是拿七七事变抖机灵,既没有历史常识,也没有新闻素养。

如果你还没有反应过来,“良民证”这个词有什么不对的地方,那建议你多去网上搜搜。

所谓良民证,基本如图所示,按照百度百科的解释,良民证通常指的是抗战期间,日本伪政权对中国老百姓的身份管理制度中推行的身份证明,以便当地保长进行身份确认。

把为了疫情防控出现的“健康码”冠以“良民证”的称呼,不知道该说微博运营的心太大,还是真的缺乏常识,把一个官方微博平台的文风搞成了私人朋友圈。

当然随后不久,《时尚芭莎》的官方微博删除了该条微博,并且发布了道歉声明,然而这则道歉,许多网友并不买账,直言只是批评,处罚太轻。

在常识问题上翻车这种错误,并非就《时尚芭莎》一个犯过。在各媒体平台尤其是新媒体平台,许多媒体都存在一个根深蒂固的问题,那就是做电视、做报纸、做杂志等,三审三校时有一种自己作为媒体传播平台的觉悟,然而一到了网络上,这种觉悟就变低了。

01

网络化与认真谨慎并不矛盾

不可否认的是,传统媒体在转型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问题就是如何融入互联网的生态,使得自己看起来不那么年老或者古板。

在这一点上,人民日报其实是一个很好的典范,且不说你到底喜欢不喜欢人民日报(主要指新微博、微信号)的排版或行文风格,但它走的路子却是没有错的,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照顾到各个年龄层的网民。

这篇文并不过多谈及自媒体的问题,主要是因为自媒体的水平参差不齐,有非常优秀的,也有非常缺乏常识和觉悟的,所以并不在此一概而论。

比起一天只能发一次的微信公众号(当然也有人民日报这种可以一天发多次的),微博的限制没有那么多,多数媒体的微博运营平台,一天少则发几条,多则几十条,又快又便捷是微博的一个特点。

正是因为方便即写即发,也造成了微博运营的杂乱和随意。

像“良民证”这种词,也许你在平时生活中也听到过类似的调侃,他们关于“良民证”的说法也许只是来源于电视剧,内心并没有什么严重的违法乱纪想法,只是当这种词一旦通过媒体平台发出来,就成了一个大问题。

社交网络上,人人皆媒体,纵使是普通人说了一句不恰当的话,也可能招来恶意攻击和谩骂,何况官微官博乎?

可以理解新媒体平台想要营造轻松愉快氛围的初衷,也可以理解新媒体平台不需要那么严肃与讲求规则,但如果在追求表达轻松愉快的同时放弃自身作为媒体平台的审慎与原则,就得不偿失了。

02

可以缺知识不能缺常识

由于工作需要,做媒体的人都需要接触各行各业,有经验的媒体人会有自己专攻的领域,同时对其他行业也需要有所了解,因此说媒体人应当是一个“杂家”。

但既有经验的媒体人多数不会做简单的内容运营工作,而将新媒体运营交给年轻人,他们可能没有学过新闻传播,也可能没有当记者或编辑的经验,当然这并不是在表达一种他们不行的意思。

究其原因是媒体在运营人才方面的管理与培训有所疏忽。

经历过整套新闻训练的人,比起那些初出茅庐天不怕地不怕的人更有底线意识,他们未必就比其他人懂得更多,只是更了解媒体环境下所需要具备的常识。

其实不只是媒体领域,在很多领域都是如此:你可以不具备专业知识,但是不能缺乏起码的常识。

如何定义常识呢?各行各业的定义都有所区别。

对于传播媒体来说,常识可能涵盖的范围更广,尤其是要慎用比喻和调侃,因为没有面部情绪的社交媒体,大家只能通过文字去判断你友善与否,而人与人的理解和思维千差万别,一字之差,就可能差了一条马里亚纳海沟。

连南风窗和财新网这样的媒体在报道鲍某性侵养女的事件时,都偏听偏信,忘却了在事实采访中,不能只采一家之言的原则,其他平台就更别说了。

所以,作为传播平台,有常识可能比有专业知识更为重要。

在互联网上,专业知识错了,人们或许还能原谅,但是常识缺乏,却不是那么能被轻易饶过的,因为既为常识,懂的人一定很多。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