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境”入局新能源,机遇与挑战并存,别克能否后发制人?

2025年4月21日,在上海国际车展前夕,上汽通用别克以一场盛大的品牌日活动,宣告其高端新能源子品牌“至境”及全域融合架构“逍遥”的诞生。这场发布会既是对行业变革的回应,亦折射出合资品牌在新能源淘汰赛中的焦虑与野心。

别克

转型确实存在必要性,别克品牌需要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发力

中国新能源市场已迈入“淘汰赛”下半场。公开数据显示,2025年中国新能源车销量预计达1650万辆,渗透率超55%。

然而,在新能源汽车市场领域,自主品牌明显占据主导地位,相比之下,合资品牌份额持续萎缩。

具体到别克来说,其新能源车型如别克E4曾因定价亲民引发关注,但是就市场销量来看,目前显然并不是很高。

别克至境

面对此景,“至境”的推出不仅是别克抢占高端市场的战略选择,或许也是其摆脱“以价换量”燃油车路径、重塑品牌价值的背水一战。

“逍遥”超级融合架构的推出,对于别克技术转型会发挥重要的作用。其“3+3+3”多元拓展能力(覆盖MPV/SUV/轿车、纯电/插混/增程、前驱/后驱/四驱)打破了传统平台的局限性。

与宁德时代联合开发的6C LFP超快充电池,支持900V高压平台,实现“充电10分钟续航350公里”,并通过多面液冷技术将电池热失控防护标准提升至2小时。

此外,与Momenta合作的L2城区辅助驾驶技术,以“不依赖高精地图”和多重硬件冗余设计,试图在智能化领域缩小与自主品牌的差距。

别克至境

机遇与挑战:冰火交织的高端战场

我认为,目前“至镜”品牌的诞生,可以国内市场有着较大机遇,当然也可能会面临一定的挑战,可以说是“挑战与机遇并存”。

机遇层面,中国新能源市场的结构性红利仍在释放。高端车型需求旺盛,别克“世家”MPV瞄准百万级市场,填补了合资品牌在超豪华新能源MPV领域的空白。

不仅如此,目前国内政策对智能驾驶的支持(如L3加速落地)亦为技术领先者提供差异化空间。

别克至境

当然,该品牌的可能也会在国内市场面临一定的挑战。首先,技术追赶压力巨大。尽管别克在电池安全与快充领域表现亮眼,但国内部分企业已在城区NOA等高阶智驾技术上形成先发优势。

其次,成本控制难题待解。国内造车新势力通过全域自研实现极致降本,而合资品牌受制于全球化供应链,高端定位与性价比的平衡成为关键36。

此外,品牌认知重塑亦非易事。消费者对合资品牌新能源技术的信任度尚未完全建立,“油改电”的刻板印象仍需长期投入才能扭转。

逍遥架构

当然,对于别克而言,转型虽然面临一定的挑战,不过,以“体系造车派”的姿态整合全球化底蕴与本土化敏捷性,或许会成为破局的重要因素。

其优势体现在:累计9亿公里零自燃的安全背书、12个月内推出6款车型的全链路布局,以及泛亚技术中心主导的研发体系。

毋庸讳言的是,市场终将以销量检验成败。若“至境”系列无法在智能化体验、用户运营等软实力上超越自主品牌,其高端化叙事恐难落地。

别克

本文结语:

应该说,别克的“逍遥”与“至境”,既是技术架构与品牌战略的升级,亦是合资阵营集体觉醒的缩影。

这场转型若成功,或可证明传统巨头能凭借体系力后发制人;若失败,则可能成为合资品牌式微的又一注脚。

在新能源赛道的终局到来前,别克的每一步,或许都将为行业提供关于“转型方法论”的深刻启示。

在此,我们希望别克能够迅速完成转型,不断在国内市场获得更好的市场发展前景和市场销量。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