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品院】大家为何爱院子?这是中国人的完美家园
由中国院子主宅后门出,眼前美景尽收,虽在院内,恍如郊林。千步之外,高墙参差树影;方寸之中,绿竹轻摇弱风。右行缘石径,信步过明廊,日光漫洒玻璃,流水自穿小桥。随处是幽香,池上飘落花。穿林偶闻鸟鸣,拾阶方至凉亭;林中看天,不时有白云流过;亭中观院,又一番别样风光。
自从2013年,泰禾正式推出院子系产品之后,新中式院落热潮席卷天下。原本一头扎在西式建筑的诸多开发商,此后数年,纷纷跟随泰禾脚步,不时推出各种品类的中式风格楼盘,试图能够从已经深深烙上泰禾标签的“院子”热中分一杯羹。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泰禾如今几乎已成“院子”的代名词,二十二城四十四院可谓星罗棋布,北至京津冀,南到粤港澳大湾区,处处因地筑院,因势造园,因时入市,一次次在各城市刮起“院子风”。
院子为何如此受欢迎?一个字,爱。白居易曾说:“陶云爱吾庐,吾亦爱吾屋”,大诗人陶渊明和白居易对自己的住处都充满热爱,在他们眼里,那就是他们的完美家园。何为完美家园?不论标准如何千差万别,总有一条是亘古不变、中西相通的:最合于居住者的心意,方称为完美家园。居住者心意包含两层:一是各个时代人们具体的安居需求,二是长期流衍而成的民族文化心理。
如此,院子自然惹人爱:既对传统建筑进行了现代化的改进,以最大化满足当代人乐居心愿;又吸收了中式传统院落文化精髓,在回归围合、天地人宅合一的纬度内,实现了深刻传承,“庭院深沉绝俗埃”。
若在乱世,前者为重,毕竟得一庇护之所更为紧要;若在太平时,仅仅有个住所,早已不能合于人们的心意,原本深藏在血液深处的民族文化情愫,时时流露出来,化为乡愁,无处安放。作为传统文化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以院子为核心的中国筑居文化,绵延传承数千年,至今日泰禾院子,发展至一个全新的阶段。
中国各个时代,院子都是人们的完美家园,如今,也不例外。
五千年流变:斜阳院落,重门深闭
在漫长的中华文明史中,随着各地不同的文明开化进度,筑居形式在人们的具体需求和其他行业发展的双重影响下,呈现出异彩纷呈的流变。如今反观五千年流变,那一座座在各时代为人们遮风避雨的家园,犹如斜阳下的院落,兀自深闭重门,斯人已去,故宅犹在。
▲绘画:伊晗
中国什么时候出现第一个院子?这已经无从可考。可以确定的是,距今几十万年前的远古时代,先人们还过着穴居的生活,直到有巢氏教民构木为巢,以避野兽,人们才由穴居进入巢居时代。再至四五千年前的夏商周时期,庭院形式的住宅已经出现,并且初具规模。
《诗经》中就对身份显赫者的住宅有过细致的描述,“筑室百堵”,所盖房子规模巨大,“殖殖其庭,有觉其楹。哙哙其正,哕哕其冥”,前庭平正,楹柱齐整,亮处轩敞,深处宽明,这样的建筑可谓当时富贵者的完美家园。
自秦以降,儒家思想、风水文化等诸多与筑居紧密相关的文化迅速丰富发展,院子也随着日益规模宏大、细节考究,也承载了越来越多伦理、道德、思想内涵。这样的私宅文化至唐宋臻于成熟。
前述陶渊明和白居易分别为晋、唐时人,其时居所呈现了众多先秦时代没有的变化。陶渊明归隐田园,住宅为乡村制式,“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虽是村宅,也有十余亩之大,屋子有八九间之多,屋檐、屋堂等设计也是合乎当时特点,加上前后所种花树,更是增添了生活情趣。
白居易的住宅更体现了唐代建筑比此前更加成熟饱满的特征:“叶落槐亭院,冰生竹阁池”,“新昌小院松当户,履道幽居竹绕池”,“柳闇长廊合,花深小院开”,陶渊明诗中还未出现“院”字,白居易诗中大量出现,并且出现了大量亭、阁、池、长廊等院子意象。可以说,唐宋时的筑居文化,如同诗歌至此发展到一个高潮一样,呈现出了唐宋独有的气象。
唐宋的筑居气象到了元明清之后,又因着社会文化生活的进一步发展,显示出了臻于顶峰的成熟。尤其是在院中之园,亦即私园方面,有了飞跃发展并至大成。明代画家、著名建筑设计师计成,就曾帮助多名官员设计过他们的私园,并著有《园冶》一书。
《园冶》中讲述了大量造园的经验,被广泛应用于明清很多私宅园林的设计中,其中文句也成为后人筑院修园的金句:“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移竹当窗,分梨为院。溶溶月色,瑟瑟风声。静扰一塌琴书,动涵半轮秋水”,“宜亭斯亭,宜榭斯树,不妨偏径,顿置婉转”,等等,穷尽院子中的曲折奥妙,无疑是构筑完美家园的妙方。
可惜,完美家园在清末开始的一百多年烽火浩劫中,屡屡化为乌有。中国人对于完美家园的追寻也不得不中止多年,代之以求一屋庇护的基本居住需求。一直到改革开放以后,经济发展、社会安定,人们才重新萌生追寻完美家园的初心。泰禾院子便是在此时机应运而生,并借助现代建筑手段,打造了系列新中式院落。所谓新,即指院子文化在当代的又一变化。
虽然变化,但名字仍然延续“院子”之名。“院子”二字,大俗大雅,俗在于接地气、深入人心;雅在于有内涵、意蕴深远。“大象无形,大音希声”,最初,泰禾曾拟以“大象”为案名打造新中式院落,最终还是使用了更俗也更雅的“院子”二字,实际上也合于“大象无形”之意——无招胜有招,至名无名。
真正的好名字,乍看之下,平平无奇,细细品味,层层文化精髓渐次显露。“院子”二字正如每一处泰禾匠心打造的院子一样,由门头至二门,由二门至庭,至园林,至亭台楼榭,至曲径细流,至花树草木,至小桥回廊,至厅堂轩窗,至飞檐斗拱,至新式设计细节,处处有深意,时时有惊喜。
相比于传统中式建筑,泰禾院子的创新不独体现在诸如用材、水电、生活设施等现代元素的运用,更体现在门钹、宫灯、抱鼓石等传统院子建筑细节的再革新,使之更符合当代审美诉求和生活体验。
▲绘画:伊晗
由远古,至先秦,至唐宋,至明清,乃至当代泰禾,中国建筑文化可谓一变再变,但这样的变,并不是漫无目的的,而是围绕着“院子”的核心,围绕着完美家园的追求,与时俱进,不断为中国建筑文化添砖加瓦。
五千年不变:爰居爰处,爰笑爰语
新中式,新为变,中式为不变。比起变,泰禾院子的难得之处,在于不变。
院子之变,在于各个时代需求与发展这些外在调整;院子之不变,则在于贯通古今的筑居文化。中国人的筑居文化与西方最为不同之处,也正是其生命力最为旺盛之处,细细思量,无非三层:内敛围合,邻里和乐,天人合一。内敛围合主要指建筑本身,为建筑观;邻里和乐即街坊文化,为邻里观;天人合一重于院中布局设计,主要体现为园林观。
《诗经》中说“爰居爰处,爰笑爰语”,这是住所带给人的最基本生活享受。中式庭院更为注重一家一户、一院一宅的围合内敛,大门里、院墙内,天伦之乐在庭院中尽情弥漫。中国文化整体有内敛属性,影响最深远的儒家思想所提倡的“内圣外王”便是期望,人向内能够求得圣道,外能掌握王术,一内一外,能放能收,才是君子的至高境界。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不论经济状况如何,古人总有自适的价值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每个文人一生追求的共同路径,“向内求诸己”是每个人的必修课。这种内敛自然而然地映射在筑居文化之中。
“庭院深深”四个字,频繁出现在欧阳修、李清照等各个文学家的作品中,这是民族建筑的共同特征。不论南北东西,不论住宅是四合院还是南方民居,总是脱不开一个“深”字,门墙之隔,一方面是等级秩序的体现,更是内敛文化所需要的围合格局。
“重墙绕院更重门”,宋朝词人张先的这句话精准呈现了院子的围合空间,重墙重门之内,家庭不仅尽享私密空间的生活情趣,主人更能“绝俗埃”地修养身心。以泰禾院子为例,延续了传统院子的高墙、大门头设计,气象雍容,居者心安。
但院子并不单单讲求纯粹的内敛,更寻求自洽之后的与人相洽。《孟子》中就提出过“独乐乐不如众乐乐”,中国人自己的修养,是指向外界的,“内圣”是为了“外王”,“修身”是为了最终是天下太平,众人欢欣。这就塑造了自古以来,中式筑居对邻里关系的极度看重。
▲泰禾北京院子三街五巷八坊布局图
陶渊明曾经这样描述他的邻里关系——
怅恨独策还,崎岖历榛曲。
山涧清且浅,可以濯我足。
漉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
日入室中暗,荆薪代明烛。
欢来苦夕短,已复至天旭。
《归园田居》
回家之后,陶渊明准备了酒菜,招呼邻居欢聚,从白天一直畅饮到晚上,点燃柴火继续,一直到天明,仍然未肯散去。中国俗语说“远亲不如近邻”,邻里的关系在中国的居住文化里占据了重要的位置。“昔孟母,择邻处”,孟子的母亲为了使儿子有更好的成长环境而迁居的故事传为佳话。
著名的福州三坊七巷,便以坊巷格局的融洽适意文明,泰禾院子从中吸取灵感,在院子系产品中,着力布局坊巷,力求恢复中国传统人情社会的浓厚邻里关系。院虽自成围合,但坊巷纵横,门楣相邻相应,“静街、深巷、里坊”,在家可以自适,出门可以在坊巷中,三两对话,四五携玩,其乐融融。
但不论是内敛围合,还是外和邻里,院子文化的最根本一层底蕴也是最高的目标是:天人合一。中国建筑风水实践中,讲求天地人宅达到和谐的境界,这是术的层面,其实,在更深一层的文化思想层面,不论是儒家、道家还是佛家,都将“天人合一”视为重要的方向,也是从古至今,不论什么阶层的人们安身立命的重要依托。
何为天人合一?简单来说,就是人与自然界、万事万物,和谐如一。在筑居文化中,天人合一追求的是,人与建筑、人与土地、人与天时气候、人与人、人与院中动植物、人与院中每一样修饰事物,都能实现完美的和谐。这也是完美家园的最高标准,如果无法实现这一层,前述所有细节都实现了,也无法称为完美。
园,是院子中最能够体现天人合一境界的部分。我们可用泰禾中国院子中的楼王私园来还原天人合一的具体呈现:
由主宅后门出,眼前美景尽收,虽在院内,恍如郊林。千步之外,高墙参差树影;方寸之中,绿竹轻摇弱风。右行缘石径,信步过明廊,日光漫洒玻璃,流水自穿小桥。随处是幽香,池上飘落花。穿林偶闻鸟鸣,拾阶方至凉亭;林中看天,不时有白云流过;亭中观院,又一番别样风光。
▲绘画:伊晗
地虽不大,但经过匠心营造,成为别有洞天的胜境,并与住宅融为一体,也与人的感受融为一体:春夏秋冬,季节流转自然呈现在园中景物,人的视觉听觉嗅觉也得到充分的享受。景物虽是外在,其实合于人心,赏心悦目,怡然自得,“虽由人作,宛自天开”,不知是人造园,还是天造园。
由古至今,不论院子经历多少外在变化,天人合一的终极目标始终贯穿,以至于现在的泰禾院子等新中式院落,仍奉此为圭臬,中国人方才得以有继续追寻完美家园的路可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