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
奢侈品市场低迷,有人加速内卷,也有人躺平赚钱。
今年3月的巴黎时装周上,美国奢侈品牌The Row上演了硬气一幕。品牌明令禁止所有观众在秀场拍摄,只留给每个人一个笔记本,用来记录想法,当场没有一张秀场图流出。这种反其道而行的举动,反而在社交媒体掀起讨论热潮。
作为一个可以把一件基础款白T卖到5000元的奢侈品牌,The Row的底气从何而来?
最近的一则收购新闻,似乎可以解答这个问题。
9月,Chanel所有者Wertheimer家族和欧莱雅继承人Francoise Bettencourt Meyers,联合其他投资者,收购了The Row的少数股份,交易估值高达10亿美元(约合70亿元人民币),从资本的角度,给了The Row分量十足的肯定。
消费降级的风吹遍了奢侈品市场,却似乎独独绕过了The Row。
根据时尚零售平台的统计,过去三年里,The Row的搜索量呈指数级上升,备受追捧。在Lyst公布的2023年第四季度榜单中,The Row Margaux手袋击败了 Miu Miu、Prada和Ralph Lauren,勇夺“The New Birkin”的称号。
不止手袋成了“爱马仕平替”,The Row也常常被说,是有望成为下一个爱马仕的品牌。然而在今天,这个消费紧缩、爱马仕都得加速出包的时代,偏偏The Row不卷营销,不搏眼球,姿态松弛地把钱赚了。
十年如一日地主打极简设计,高昂价格,把贵价基本款卖出了新高度的The Row,究竟有什么样的魅力?
职场新贵的低调选择
2023年,一股崇尚低调品位的“静奢”风潮席卷时尚界,然而早在 2019 年,时尚媒体BoF就以“Quiet Luxury”来形容The Row。
●图源@businessoffashion
可以说,正是The Row发明了“静奢”的概念。
柔和的中性色调,克制的设计,精良的剪裁,优质的面料,看起来就像money talk,wealth whisper的老钱精神的具体诠释。
品牌很冷静,顾客的购买欲却很火热。The Row的单品里,一件基础款T恤可以卖到5000元以上,近一半手袋售价超过2万元人民币,一件羊绒大衣售价高达5万元人民币,经典款和爆款产品却经常处于售罄状态。
疫情之后,The Row在纽约举办了唯一一次特卖会,会场外提前五个小时大排长队。根据报道,进场之后唯有不经大脑地迅速挑选才能抢到货品,多犹豫一秒都只能空手而返。
●The Row特卖会,图源@VOGUE
●The Row特卖会,图源@VOGUE
英国版Marie Claire杂志的编辑说,一般品牌有消费者,而The Row有的则是藏家。只要买过就停不下来。其他奢侈品牌忙着推陈出新,抢夺市场,The Row的顾客却会很死忠诚,自觉地跟着买了一季又一季。
29岁的小红书博主@星际盐仔 从2019年开始购买The Row, 日常穿搭主要以The Row的单品为主。他称自己的穿衣理念是得体大于舒适然后大于时髦。
去年他曾买过不少带大牌Logo的奢侈品服饰,但有些穿过几次便没有再穿,“受不了被行注目礼的感觉。”对他来说,但凡现象级爆火的东西,随之而来的是飞速的过时。“因为只要带logo的东西,它都有一个非常明确的时效性。”
而穿The Row的衣服则让他获得一种经典不变的从容,“我穿上它我就觉得你们去争去闹吧,跟我又有什么关系的这种感觉。”
在国外,推崇The Row低调极简风格的时装爱好者更多。
时尚博主Neelam Ahooja靠着分享用The Row单品搭配的ootd,测评The Row单品,在Instagram上收获了近20万粉丝。Neelam说,她最喜欢The Row制作精良,简单但高雅,有时还很前卫。
●博主Neelam Ahooja,图源Instagram@Neelam Ahooja
造型师兼品牌顾问Whitney Olschwanger则说:“每个系列85%的服装都是永恒的,永远不会过时。”
The Row崇尚的极简风格,可以带来一种更为优雅松弛的气质,也因此成了许多时髦女明星的心头好。从Kendall Jenner、Gigi Hadid到Hailey Bieber、Jennifer Lawrence,Zoe Kravitz,以及Blackpink成员Rose等,都常常穿着The Row出镜。
设计之外,曾与佳士得和苏富比等拍卖行合作的手袋历史学家,同时也是The Row藏家的Mason Henry Howell表示,"当你参加一个活动,碰到一个也穿着The Row的人,那真是超级有趣的一件事。The Row提供了一种匿名的方式,只有这个俱乐部的其他成员才能发现彼此。”
没有logo,简约克制,不利于品牌吸引大众关注,却反而形成了一种独属于小圈子的隐秘趣味。当两个The Row信徒在人群中相遇,普通人看不出个中门道差别,只有一双“经过训练”的眼睛,才能识别同样好品味的同类。
换句话说,身穿The Row所彰显的,比起财富能力,更多的是一种堪称高级的审美品味。
时尚作家Monica Ainley在谈起The Row的时候,用一个例子来说明它的拥趸究竟是群什么样的人。
她的姐姐是一位30多岁的科技公司创始人兼首席运营官,也是The Row的顾客。而她说,作为一个既要保持专业形象,又不能显得华而不实,但又热爱时尚的女性,The Row具有无与伦比的吸引力。
"没有人会注意到你已经穿了500次,人们只会看到你看起来很精神,然后很快就能把注意力转移到你说的话上。”
在买手平台Net-A-Porter对The Row爱好者的采访中,创意总监兼制片人Nian Fish说,“对我来说,服装和配饰必须毫不费力。我是那种五分钟内就要穿戴整齐出门的女人,但我仍然希望自己看起来很美,The Row从未让我失望过。”
可以看出,The Row的信徒,并不是普通中产,而是那些财富自由的职场新贵,他们想要得体优雅,却又没有那么多精力花费在打理衣橱上。他们有能力规划和主宰自己的生活,也穿得起几万块基本款作为日常制服。
The Row瞄准高端客群,在如今奢侈品普遍低迷的市场情况下,为自己提供了更强的抗风险能力。更重要的是,它也构建起核心用户对于品牌消费者的共识,聪慧优雅,能力过人,眼光精到,品味不俗,还有一点松弛的时髦和不在乎潮流的酷。
贵价基础款,真的值吗?
The Row的款式大多基础,价格却很惊人。
官网上,一个Margaux手袋超过5000美金,一件Ash棉丝混纺白T定价790美金,一件Harisi羊绒大衣需要8900美金,而一双羊绒小腿袜,也标价220美金。
相比起贵的直接又理直气壮的价格,The Row从来走的都是一种 “If you know, you know(懂的自然懂)”的路线。
举个例子,The Row风靡一时的GALA阔腿裤,售价约在1万5千元。使用的是专门研发定制面料,带来特殊的柔亮光泽。斜裁工艺,造就垂坠的廓形,极显腿长。再使用难度颇高的熨烫技术对面料进行热处理,在看不见的地方,改变裤脚的版型。
这一切,最终呈现为一种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效果,说起来大概就是,有的衣服说不清哪里好,但就是谁都替代不了。
2008年,传奇超模Lauren Hutton为The Row拍摄了第一张杂志封面,从此爱上The Row,“它剪裁得非常现代。很合身,很时髦。她们像巴黎高级定制时装那样裁剪夹克,让胳膊看起来更细更长。”
● Lauren Hutton穿着完美legging登上Forbes杂志封面
另一位在时尚界工作了超过20年的著名超模Alek Wek也说,“The Row的设计可以永远放在衣橱里,毫不费力地混搭。剪裁很精美,面料也非常奢华。简而言之,穿The Row就是一种正确的感觉。”
当然中国消费者往往更加实在,“我觉得你都卖这个价格了,这不是应该的吗?”星际盐仔告诉潮生TIDE,他认可这个品牌,但也不想它被神化。
围绕The Row的赞美之中,往往离不开的关键词,就是剪裁。
2006年,好莱坞明星双胞胎Mary-Kate和Ashley Olsen正式创立The Row。这个名字,是对于伦敦西装定制街Savile Row的一种致敬,Olsen姐妹说,“Savile Row的裁缝们将量体裁衣推到极致,我们也想借这个名字传达一条信息:这是一个会将剪裁置于中心的品牌。”
●Olsen双胞胎,图源@Net-A-Porter
The Row的采购副总Joe Karban也曾对《纽约时报》重申,“我们的团队真正关心的是制作衣服的艺术,考虑的是如何把袖子做到最合适,织物的性能如何,而不是把所有东西都做得千篇一律。”
之所以如此在意剪裁,是因为姐妹花身材娇小,很难买到合适的衣服,经常要把成衣送去裁缝处改小才能穿,这也是为什么她们明明没有受过正统时装教育,却对于剪裁如此关注,也如此了解。
●从小到大一直很时髦的Olsen姐妹,图源VOGUE
也因此,The Row的起点,就开始于一件以剪裁取胜的白T。
这款白T号称“完美”,没有任何logo,也没有什么肉眼可辨的独特设计,售价高达195美金,却一经推出就大获成功。理由无他,只因为它精湛的剪裁如同高级定制一般,可以让不同身材的人都显出最漂亮的身型。
●图源Instagram@Neelam Ahooja
随后,The Row又陆续推出完美背心、完美皮衣、完美legging等等七件基础单品,都是以顶级羊绒、真丝、小羊皮等高档面料,搭配深思熟虑的剪裁,做的就是那些每个人衣橱里都少不了的硬通货。
也是从这里,The Row的特质开始分明:价格高昂,基础百搭,品质一流。
在Olsen姐妹看来,真正的奢侈,是让人舒适,不费力气,“我们真正想要的是让客户的生活变得轻松。”
这种制作“奢华基本款”的思路,也延续至今。干净利落的廓形、柔软亲肤的面料、恰到好处的剪裁,共同构成了一件The Row单品,表面平淡,但唯有亲手触摸、亲自上身,才能体会它们如何在一瞬间,化平凡为神奇。
也无怪乎顾客会说,试穿那些表面上看似简单的丝绸连衣裙,或基本款V领羊绒连衣裙时,你就会立刻变成最时髦的人。
闷声发财,是真正的奢侈密码
The Row的另一个聪明之处,就在于它懂得让自己在这个喧嚣的世界里,保持安静。
这个由童星制造、成立不足20年的年轻美国品牌,行事做派却非常像一个老牌奢侈品牌。
根据时尚评论家 Lauren Sherman发布的一篇报道,即便业务规模有限, The Row在2009年至2019年间的收入还是从1000万美元的规模翻了十倍到1亿至2亿美元。而根据金融时报,The Row目前年销售额预计在2.5亿至3亿美元之间,营业利润超6000万美元,每年的增长率保持在20%至30%之间,可谓势头高昂。
与之相对的,是The Row始终淡然的态度。
发展过程中,The Row就极尽可能地远离大众。最初的销售渠道非常少,主要通过Bergdorf Goodman、Barneys等奢侈品百货以及少量的买手店。直到2014年,才开出首家线下独立门店。
●LA门店
3年后,她们才走出美国市场,在伦敦开出了欧洲首家门店。也是在此时,品牌官网正式上线。而今年3月的巴黎独立门店开业,光是选址就花了18个月。在广阔的中国市场,也仅入驻了上海连卡佛广场和成都SKP,以及和一家买手店合作。
●巴黎精品店
直到今天,The Row在全球也只有五家门店。想要买到心仪的单品,要么飞去线下一次性花上几万美金扫货,要么就得在电商平台苦苦搜寻,耐心等待。通过控制发售渠道,让品牌在无形之中反而多了一些一衣难求的限定感。
自成立以来,The Row的扩张之路走得缓之又缓,每一步似乎都在反其道而行。
她们可以为了面料一掷千金,却几乎从来不把经费花在宣传上。没有爆火视频,从不进行任何联名合作,避免过度曝光和刻意推广,更不进行打折促销。时尚民主化的浪潮从来没有卷到The Row的世界。
明星做品牌,习惯拿自己当招牌。但The Row创始之初,几乎没人知道品牌背后是Olsen姐妹。头三年里,她们不仅没有接受过关于品牌的采访,更是连时装秀也没有办过。
直到成立4年之后的2010年秋季,才首次正式办秀,然而直到今天,The Row都拒绝外来摄影师拍摄秀场。
2017年,品牌成立的11年后,官方Instagram账号首次浮出水面。发的内容之中,艺术品照片远远多过产品本身。很难想象,在这样一个社交媒体无孔不入的年代,The Row十年如一日的远离流量,避开热度。只瞄准、服务她们认准的那一部分顾客,不贪心,也不偏离方向。
当这一切发展到极致,就呈现出今年3月,巴黎时装周上的奇景。当新老品牌忙着用明星和话题占领热搜,The Row的时装秀却不允许观众在秀场进行任何拍摄,仿佛回到了时装品牌早年举办沙龙,只为特定宾客服务的状态。
这一个看似任性的举动,不仅在争论和猜测之中,保持了超高的讨论度,也把格调拉得更高。
或许可以说,在如今奢侈品牌纷纷扩张的大潮中,反而是The Row这个小众而年轻的品牌,真正把握住了古往今来奢侈的核心——神秘感和稀缺性。
毕竟在这个永远在线的世界里,能够自由地远离喧嚣,不屑关注,就已经是最为奢侈的特权了。
这大概也是为何The Row总被寄予厚望,成为“下一个爱马仕”的热门候选。
The Row与爱马仕的策略很是类似:热衷于工艺,对高品质有着极致追求,同时低调行事,不争不抢,克制到略显夸张地维护着品牌的限定感。甚至因为The Row的市场流通率确不高,包袋转卖也开始像爱马仕一样,有了不错的保值性。
而究其根本,是因为它们都深知,真正的奢侈从来不在于价格,而在于那份与众不同又难以复制的独特性。
撰文:Freda、杨柳
编辑:杨柳
设计:曲枚
版式: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