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信CEO唐宁:敏感信息勿“替用户做主”

本报记者 杨井鑫 北京报道 国庆节前后,多家第三方大数据风控平台遭查,波及银行、消费金融公司、网贷平

本报记者 杨井鑫 北京报道

国庆节前后,多家第三方大数据风控平台遭查,波及银行、消费金融公司、网贷平台和现金贷公司等多类型机构相关业务。一时之间,个人数据在金融业务应用中的隐私问题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

与此同时,网贷行业持续深度洗牌,部分银行退出存管业务,“过度负债”等问题也引发了行业探讨。在“2019年中国普惠金融论坛”上,《中国经营报》记者对此专访了宜信公司创始人、CEO唐宁,从行业内角度来看待这一系列当下热点问题。

“谁的数据,谁做主”

随着消费贷、现金贷等业务的盛行,大数据逐渐成为了信贷机构防控风险的一种主要措施,且在金融行业风险应用中取得了明显的效果。然而,由于一些大数据公司近期密集被查,客户隐私保护等敏感性问题被置于台前,甚至部分中小银行暂停了大数据合作业务,这让行业如今对此风声鹤唳。

唐宁认为,中国市场在过去很多年对于数据是乐于分享和共享的,这种情况与欧美国家有着很大差异。目前,敏感信息的认知和引流方面法规逐渐完善,业内对其重视程度也在不断提高。

近日,央行向部分银行下发了《个人金融信息(数据)保护试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初稿,待征求意见结束后将正式对外发布。《办法》重点涉及完善征信机制体制建设,将对金融机构与第三方之间征信业务活动等进一步作出明确规定,加大对违规采集、使用个人征信信息的惩处力度。

“金融机构在使用客户敏感数据时,需要得到用户的授权,不能‘替用户做主’。”唐宁称,数据的获取要经过既定的流程,这样才能保护消费者的权益。

唐宁表示:“谁的数据,谁做主”将是行业发展的大势所趋。

“把账算清楚”

在消费金融迅速发展的同时,过度负债和共债所产生的风险隐患逐渐显现出来。众所周知,居民适度的负债有利于促进消费,扩大内需,推动经济的发展。但过度负债则意味着透支未来,反而会影响到社会稳定和金融安全。

在今年二季度发布的《2019年二季度中国杠杆率报告》中,宏观杠杆率上升了0.7个百分点,增速较2017年得到有效抑制。但是居民杠杆率从2018年末的53.2%升至55.3%,半年上升了2.1个百分点。历史数据显示,2016年居民杠杆率指标的数值仅为11%。

实际上,在消费金融等各类信贷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居民杠杆率的上行速率已经引起了业内的高度关注。

唐宁称,过度负债与征信体系有一定关系。过度负债大多是多头负债造成的。由于征信体系尚未完善,机构在信贷中不能时时地、全面地对信息掌握,导致债务风险上升。

“传统的债务局限于银行金融机构。如今,互联网金融和新金融崛起,但是这些债务此前没有进入到征信体系中去,让多头负债和过度负债成为了隐患。”唐宁表示。征信体系的建设有利于违约失信成本的提升,减少恶意逃废债的情况发生。

他预测,从国际经验看,征信体系建设的加速或能规避一场大的危机,而这个危机就是多头负债所带来的后果。

对于过度负债而言,消费者教育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

“交易参与者在进行金融消费时,要了解债务带来的后果,并且能够承担责任,这就是所谓的‘把账算清楚’。”唐宁表示。

他认为,在消费金融中,消费者教育工作很重要,个人应秉承为自己负责任的态度,为长远做打算。

“防范风险很重要”

由于网贷平台陆续爆雷,一些中小银行相继暂停了资金存管业务,对行业造成了一定冲击。

“银行退出存管业务首先是商业决定,但是也需要做负责任的商业决定,从责任担当角度来讲,需要相关机构对未来的趋势有基本的判断,并且也要考虑到自身的信誉维护。如果服务的机构合规正常经营,是一种情况,如果服务的机构不合规,则是另一种情况。未来如果这样的方向和趋势有长期发展的话,也需要做商业上的重要考量,毕竟它是一种很好的服务性质的业务。网贷行业的出现不是昙花一现,它有着自身的发展阶段和生态体系。一些初心良好、能力建设达标并且日趋完善的机构未来发展空间还有很大。从业务角度来说,对于一些合规的企业,银行应该给予更多的支持。”唐宁称。

唐宁认为,银行存管业务是一项基础的金融服务。“银行类金融机构还是有担当并且负责任的,他们重视自己的商业信誉,同时也关注客户的发展,在金融防风险攻坚阶段,有一些来自监管的风险提示,让相关方关注此类风险,也是可以理解的。”

(编辑:何莎莎 校对:颜京宁)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