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的,e人也会抑郁

“根本看不出他抑郁啊。”

这大概是每一次“明星患抑郁症”新闻刷屏时,最常出现在评论区的句子。

前不久,一段王嘉尔访谈在网络流传。他坦白自己曾在某个阶段变得懒惰、逃避,甚至一度觉得生活没意思。

王嘉尔,他是充满激情和魅力的“主人公”ENFJ,本应是位振奋人心、积极向上的乐观主义者,居然抑郁了。

消息一出,众人哗然。人们震惊的,其实不是抑郁症的存在,而是抑郁居然“长成了这个样子”—— 可以在舞台上光芒四射、在镜头前永远笑容可掬、谈吐幽默。

可也许,正是这个“看起来一点不像”的模样,才是我们最大的盲区。

传统印象中,似乎内向的i人更容易走向抑郁。而总是积极与外界沟通的e人们,好像天生就应该开朗乐观,不那么容易“致郁”。

但实际上未必如此。在开朗的外表背后,也可能有一颗压抑的心。虽然从大众认知和个人感觉上内向者更可能会有压抑情绪的倾向,然而目前并未有明确的统计数据证明e人和i人之间的抑郁率区别。

而e人们如果抑郁起来,可能更可怕。近两年,在心理精神领域流行起一个术语——“高功能抑郁症”(High-functioning Depression),来形容那种“外表正常甚至积极、但内心承受痛苦”的抑郁状态。患上这种抑郁类型的人,往往表面看起来都“很好”,经常嘴角上扬。 “微笑抑郁症” (Smiling Depression)就是“高功能抑郁症”的一种表现,患者因为外表看起来积极阳光,所以更容易被人忽略内在的敏感脆弱。

在电影《小丑》中,主人公Arthur Fleck依靠扮演小丑赚取营生,因为童年创伤导致的应激反应,让他总是不合时宜地发笑,也让周围人以为原本的他就是那个样子,永远嘴角上扬,永远能给他人带来快乐。电影中有一段情节是,带着小丑面具的Arthur坐在光鲜亮丽的演播室里,看似云淡风轻地笑着说“我这几周很不好过”时,旁人却像没听见般只顾着关心节目的效果。

旁人对快乐的积极回馈和对悲伤的熟视无睹,最终促成了Arthur “人前欢笑,幕后悲伤”的假面人生,走向悲剧。

我们总觉得,抑郁的人一定总是时刻情绪低落、满脸阴霾的样子,可事实上,可能就像Arthur一样,很多内心痛苦的人早就熟练地戴上了面具,把“我很好”训练成了一种本能反应。

研究指出,患有“微笑抑郁症”的人群,在被正式诊断前的平均症状持续时间会超过2年,他们大多看起来“没问题”,自己也以为“没资格”谈抑郁。因此,他们会自发成为一名“演员”,在众人期待的舞台上用力维持体面,维持阳光,维持“正常”。

更可怕的是,这种抑郁症的人群里,女性尤其是职场女性中患者比例更高。她们往往因为社会责任、工作需求或者家庭压力,习惯了隐藏情绪。

近几年,公众人物患抑郁症的新闻不算少,而大家震惊之余似乎也总会有些疑惑:“他为什么会这样?看起来多幸福。”

但其实,真正的问题,不是他为什么会抑郁,而是大家潜意识里或许觉得一个人必须有“资格”,才可以痛苦,只有不幸的人才有“资格”崩溃。

我们要正视一个荒谬现实:社会对痛苦设置了“门槛”——只有在一无所有时,崩溃才被允许;拥有很多的人,情绪低谷则被当作“作”“娇气”“无病呻吟”。这就是很多高功能抑郁症患者掩饰自己真实情绪的由来,别人眼中你什么都有,还有什么不满足?

事实是,每个人都有权利做那个“不快乐”的人。

心理学教授王芳在《我们何以不同》书中提到一个词,叫“快乐的暴政”。 她指出,将幸福与快乐画上等号,可能会导致我们在困境中选择沉默,选择隐藏,而不是勇敢地去面对和释放自己的情绪。

而当人将快乐作为最高目标来生活时,便会对痛苦更加排斥,认为它是无用的、是彻底消极的、是需要避而远之的。

我们把负面情绪关在笼子里,再用“正能量”的名义来美化这个牢笼。

但问题是,快乐不是义务,而痛苦也并非罪行。

微笑型抑郁症之所以危险,是因为隐蔽性太高,一旦出现明显的症状,可能已经非常严重。临床数据显示,微笑抑郁症患者结束自己生命的成功率,比典型抑郁症高出了27%。因为长期的压抑和消耗,让他们更容易在某个脆弱的瞬间失控。

所以,当一个看似开朗的朋友开始频繁对你倾诉不开心的时候,TA可能并不需要听到:

“想开点就好了”

“别放在心上就好了”

如果每一次倾诉都得到这样“敷衍”的宽慰,想必大部分心怀抑郁情绪的人都会选择缄口不言,生怕被说“太过矫情”甚至“心眼儿小”。

可抑郁本身就是一种情绪障碍,并不是太玻璃心、太懒惰或者太想不开。就像曾经身患微笑抑郁症的喜剧明星Jim Carrey曾说:“你可以把Depressed(抑郁)理解为身体需要Deep Rest(深层休息),我的身体对于扮演角色已经非常抗拒,而且无法自我控制,这和可以调节的悲伤情绪完全不同。”

所以如果你也经常做那个强撑着微笑的人,并且符合以下多项:

·白天正常工作社交,夜晚情绪崩溃

·经常无意义感、对以前感兴趣的事失去热情

·睡眠紊乱、持续性疲惫、情绪易麻木

·强烈的“不能让人知道我不行”的恐惧

那么请先记得一件事:你有权利不笑,你可以不伪装自己“很好”,可以承认自己累了、崩溃了、需要支持。其次,给心理救援机构或者组织发去求助信息,也并不等于“我不强大了”。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