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已有十周年。为保障南水北调调水水质,河南持续实施小流域综合治理、坡耕地综合治理等水土保持综合工程,强化水土保持监督执法,探索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新模式,构筑生态屏障,保障一渠清水北送,惠及沿线群众。
探索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新模式 淅川理面积和水保效益“双上升”
冬日午后,走进位于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九重镇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蓝天白云下,仍见绿树成荫、碧波荡漾,不时有飞鸟嬉戏,生态美景如同画廊。
“这里曾是荒山秃岭,每逢雨天泥水横流,是淅川县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区域之一。”淅川县水利局工作人员介绍说,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地,淅川县采取了一系列水土保持工程,如今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通水已有十周年,这里不仅彻底换了新颜,还成了“国家级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
据了解,淅川县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和渠首所在地,全县荒山石漠化面积曾高达125万亩,其中55万亩是重度石漠化,且多集中在丹江口水库周围,严重威胁着水库水质。为确保一库清水永续北送,近年来,淅川县积极实施小流域综合治理、坡耕地综合治理等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强化水土保持监督执法,探索出了县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多渠道投入、规模化治理、企业化经营、系统化管护的“四参与、四保障”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新模式。“十三五”以来,先后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15.15平方公里,完成坡改梯3万亩,栽植各类林木14万亩,连续多年实现水土流失面积与土壤侵蚀强度“双下降”、治理面积和水保效益“双上升”。截至目前,全县水土流失面积由原来的1440平方公里下降到560.8平方公里,水土保持率达80.11%。
为加强动态监管,确保治理工程正常发挥作用,淅川县还打造了一套“水陆空天”立体监测预警体系:在高空,有卫星遥感监测;在低空,有无人机巡飞;在湖面上,执法队员随时巡逻,对“未批先建、未验先投”和不履行水土流失防治责任等违法违规行为进行严肃查处。
“荒山变绿了,河流变清了,村庄变美了,特别是到假期来游玩的人特别多,每年光靠经营农家乐,就能收入十来万元。”在淅川县马蹬镇水土流失整治点,村民周大姐向记者讲述了环境改善为她带来的大变化。
灰装变绿装 荒山披“锦绣”新乡 水土保持率超96%
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沿线的新乡市,小流域治理、生态保护修复,也让当地生态水土保持功能持续增强。
曾经,严重的水土流失,导致新乡水土资源破坏、生态环境恶化,制约着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十三五”初,新乡市水土流失面积仍有757.79平方公里。新乡通过实施卫辉市、辉县市小流域综合治理等水土保持重点工程,推进南太行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等,让灰装变绿装,荒山披“锦绣”,绿色成为最鲜明的“新乡底色”。截至2023年年底,水土保持率达96.09%,全市水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十三五”期间,新乡市新增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51.6平方公里,超额完成目标任务。同时,将水土保持示范工程创建与水土流失防治和乡村振兴紧密结合,引导社会各界力量参与到全市水土流失治理中来,已创建1个国家级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4个省级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2个省级水土保持生态文明村、2个省级生态清洁小流域等水土保持示范工程,取得了社会参与水土流失的示范引领效果。
“十四五”期间,新乡市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数据显示,2023年,新乡市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64.95平方公里,建设生态清洁小流域两条,生态水土保持功能显著增强。2024年新乡市争取财政投资近1000万元,将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35平方公里。计划到2025年,水土保持率达96.16%,到2035年水土保持率达98.19%。
加大水源地保护修复力度 构筑生态屏障保障水质安全
作为国家水网的主骨架和大动脉,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2014年12月12日正式通水,今年为全面通水10周年。河南不仅是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的核心水源地和渠首所在地,肩负着为河北、天津、北京输送优质水源的重要任务,也是受水区,为沿线城市自来水厂供给清澈丹江水。
为确保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质长期稳定达标,河南加大对水源区和输水沿线的水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投入力度,加强城乡点面源污染治理防控,确保南水北调水质安全。水源地及输水干线沿线的水土保持、生态修复与建设,既为南水北调工程构筑了一道道绿色屏障,又提升了当地的生态环境质量和当地居民生活质量,促进乡村农文旅融合发展。
记者从河南省水利厅了解到,当前,河南省水土保持工作坚持“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推进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今后一个时期,河南将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加大重要水源地,尤其是丹江口库区及上游等重点区域预防保护力度,协同推进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等区域一体化保护和修复,保障水质安全,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助力乡村振兴和经济社会发展。
来源:大象新闻 记者 朱圣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