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光明日报】;
【新春走基层·加油新征程】
2020年7月20日,根据国家防总指令,位于安徽省阜阳市阜南县的“千里淮河第一闸”王家坝闸开闸蓄洪。顷刻,蒙洼蓄洪区的4个乡镇、77个湖心庄台成为“孤岛”,180平方公里土地成为一片“泽国”。2020年8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蒙洼蓄洪区,了解防汛救灾与灾后恢复生产等情况,并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
如今,半年时间过去,蓄洪区重建情况如何?这个新年,经历了第16次开闸蓄洪的蒙洼人准备怎么过?
重回王家坝,虽是农闲时节,一方方新整出来的水塘等待蓄水,一垄垄麦苗清清爽爽,庄台人家院落、草莓大棚里、箱包工厂内,传来阵阵欢笑声。
“抢”回好日子
在蒙洼蓄洪区曹集镇利民村西田坡庄台,游客们围坐在王今桂家的堂屋里唠着家常。王今桂之前是贫困户,脱贫攻坚战打响后,他一边操持着4亩地,一边售卖着特色面食,还兼着村务监督公益岗位,再加上低保兜底,早已顺利脱贫。
如今,王今桂又成了阜南县曹集镇老王农庄有限公司创始人。他盘算着,春节后和乡亲们一起搞庄台文旅观光,虽然越来越多的村民搬离庄台住进了安置房,不过庄台作为蒙洼蓄洪区的特有景观,一定有开发价值和发展前景。
“党的好政策,帮我拔掉了穷根。继续甩开步子向前走,我有信心!”回忆起总书记来到家里做客的场景,王今桂至今难掩激动。
“总书记来到我家,看得细,问得也细。吃水用电有没有困难、生活物资能不能保障、儿子女儿工作情况等,亲切得很。”王今桂说。
蓄洪过后,王今桂的4亩芝麻地每亩得到了1300元补偿,后来补种的萝卜又卖了好价钱。阜南县委书记崔黎介绍,截至去年12月底,蒙洼蓄洪区内补偿资金全部发放到位,累计发放33000余户,29296余万元。
“俺种的草莓有啥缺点?”又瘦又高的张云何弯腰走进大棚,浑身是泥。头一年种植草莓,他多少有些不自信。
“甜!没毛病,你可是俺们蒙洼老观乡‘独一份’的草莓种植户,宝贝着呐!”张云何的老朋友老观乡农业综合服务站技术员张涛说。
去年蓄洪后,张云何种植的大量草莓苗被淹。“俺只想着把损失抢回来。”张云何说。洪水退去,他将草莓种植面积从3亩扩大至10余亩,还种上了七彩番茄等特色经济作物。
“等这批草莓卖完,估计能进账10多万元,今年俺也过个富裕年。”现在,每天进出大棚采摘草莓的游客络绎不绝。5年前还是贫困户的张云何,靠着一股倔劲儿,“抢”出来了热烈红火的好日子。
在阜南县红亮箱包有限公司缝纫区,张配燕正给一个个笔袋缝线捏角,一双儿女围在身边玩耍。“‘看好孩子管好田,一天能挣几十元’,实际上远不止哟,俺一个月能挣3000多元。”她说。张配燕的家就在王家坝镇上,离上班的工厂只有400米距离,能在家门口上班,钱挣到了不说,还能照顾好孩子和老人,张配燕眼镜后藏不住满意的笑。
2020年8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红亮箱包有限公司,了解阜南县开展就业扶贫和防止因灾致贫返贫情况,并察看车间生产线,同职工亲切交流。总书记希望企业克服困难,把灾害造成的损失抢回来。
“目前,厂内共有136人,其中62人是脱贫户。”红亮箱包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恒亮说,“关注是压力,也是动力。春节前,我们要结清所有员工工资,再难也不拖欠一分钱。”春节后,王恒亮还要紧锣密鼓“上马”三件“大事”,一是尽己所能为所有员工缴齐社保;二是引进设备,扩大产能;三是继续完善各项规章制度,推动扶贫工厂向现代化企业转型。
“梦想就是解决500人就业,让更多乡亲在家门口就业,让我们的产品为更多人所知。”王恒亮憧憬着。
“搬”出新生活
去年中秋节,67岁的杨春明告别了生活一辈子的庄台,没掏一分钱住进了安置小区宽敞明亮的楼房。“党的政策好,以前在庄台上,全家六口人挤三间小屋,现在搬进了120平方米大楼房。”杨春明说。
阳台上,老两口给记者看他们准备好的年货。“只等着儿子儿媳带俩孙子回来吃团圆饭。”亮堂的新家里,杨春明老两口笑得灿烂。
在蒙洼,更多的庄台人“搬”出了新生活,是因为科学治理淮河有了新“利器”。
1月23日,虽然是周六,可淮河干流王家坝至临淮岗段行洪区调整及河道整治工程现场却一派火热。见到崔黎时,他正带着全县有关经济部门的负责人和各镇负责人一个镇一个镇地转,“这是现场会,也是经济调度会。让各个镇领导自己讲,干得好不好一眼就看出来了。”
据介绍,作为进一步治淮38项骨干工程,也是国务院确定的172项重大节水供水工程之一。淮河干流王家坝至临淮岗段行洪区调整后,在设计水位条件下,河段设计泄洪能力可达7400~9400立方米每秒。
“这条6米深的深槽分洪工程可以解决大水来时泄洪不足的问题。”崔黎介绍,“挖出的3亿立方米土,可以建造1个保庄圩和4个庄台。剩下的土用来加固防洪大堤,平时是观光大道,洪水来时,又可以成为防汛快速通道。”
“以往,淮河每次发大水,阜南县蒙洼都要成为蓄洪区。洪水退去后,阜南又缺水,靠着淮河却没有水吃。”崔黎说,重要的原因是没有存水的地方。
“你看。”崔黎指着大片田畴告诉记者,“我们现在一方面挖深塘存住水,同时坝改桥、桥改闸、闸改泵站,随时可以调水。留住我们自己的水,把水患变成水利。”
离开王家坝,中岗桥下大片油菜地向着远处无边地晕染。冬去春来,满河滩又将是金黄。
(本报记者 常河 丁一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