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退化速度比同龄人明显,小心是衰弱症。
年纪增加自然走路会变慢?胃口会变差?若退化速度快了点,小心是「衰弱症」(Frailty)悄悄上身!专家指出,让人提早老化的衰弱现象,并非「自然老化」的过程,还会提升许多慢性病的风险。
如果是「疾病」,会有明确机转、病程和表现,「衰弱」虽然不是疾病,比较偏向症候群,却不代表好处理。
「衰弱」不等于正常老化,
非单一原因造成
不同于检测血压、血糖有标准范围。衰弱无法用单一原因解释,肌肉老化、骨质疏松、营养不良、心情不好都有可能,表现症状通常不只血压或血糖异常,一住院就什么问题都跑出来。。
国内也有不少医疗人员,认为「衰弱」等同老化,因此一般民众更容易轻忽,错过逆转时机。
临床上界定的衰弱,采用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Linda P.Fried提出的描述型定义:年纪越来越大的人,退化速度和程度比起同年龄的人更明显,生活功能开始出现下降,身体储备能量不足,导致身体「易感受性」增加,容易到失能或死亡的程度。
就像老人家平常都感觉「好好的」,一生病却像完全没办法抵抗,身体里面储备的「能量库」一下子就没有了!陆续出现用药产生副作用,或是一天到晚挂急诊、住院,甚至引发失能。如一般人患有感冒,休养几日就能康复,但在衰弱者身上,就容易恶化成肺炎,对环境和药物都具有「易感受性」,特别容易受到影响。
5项衰弱测量指标,还须评估心灵状态
衰弱也容易和「肌少症」混为一谈。肌少症单纯针对「肌肉老化」,而生理的衰弱则偏向「整体功能」,涵盖范围更广。
一般而言,女性比男性更常见「衰弱」问题,肥胖或是慢性病族群,如心脏功能不佳者,也是高危险群。她收治许多衰弱症患者,症状往往是缓慢且长期累积而来,50岁也有可能出现衰弱,「导致衰弱的风险因子,跟生活质量大有关系」。
以下这5项测量指标,若符合1到2项,就属于「衰弱前期」,如果超过3项,就是「衰弱」的表现,建议前往老年医学门诊,进行周全性老年评估:
走路速度变慢:行走6m的时间大于7.5秒(或每秒小于0.8m)。
握力太低:惯用手最大握力,男性小于26公斤、女性小于18公斤。
体重减轻:比起过去一年,体重减轻超过4.5公斤。
倦怠感:过去一周或超过3天以上,做任何事感觉更加费力,或无法出门。
活动量减少:男性一周消耗小于383卡、女性一周小于270卡。
上述指标较偏向「生理性」衰弱,依临床经验,还须评估个案是否有抑郁或认知症等心灵状态。
衰弱可逆转!治疗多管齐下、多陪伴
整体来讲衰弱让人容易跌倒,失能,短时间日常功能衰退,生活质量也下降。
过去引用内科疾病研究时就发现,许多疾病的发生原因,跟衰弱症息息相关,例如糖尿病控制效果不佳,心脏病风险比同龄者高,术后并发症和恢复风险也比较差。
让健康全面溃败的衰弱症,若掌握方法,其实也有逆转机会!
医生曾经遇到一名78岁的奶奶来求诊,主诉吃不下饭,体重下降,跌倒后又发生压迫性骨折,无法走路,来门诊时坐轮椅,完全站不起来,精神状况欠佳,握力只有11.6公斤,距离女性标准18公斤有一大段落差,种种迹象显示为严重衰弱症。
安排这名奶奶住院后,医疗团队持续给予关怀,又请康复科协助,大幅改善背痛,勤练走路,依循营养师调理餐点热量和蛋白质,住院10天后,发现她的身心状态几乎判若两人,很快恢复健康。还有一名男性个案,太太过世后大受打击,整个人也「垮」了,不出门也很少进食,使用一些抑郁症药物来调理,子女也加强对父亲的问候,3个月后才重拾健康。
一些造成身心压力的事件,如摔倒、生病、亲友离世,虽然会促使衰弱恶化,然而长辈若能得到陪伴,往往是改善身体状况的关键。
50岁最适合准备老后生活!
饮食运动有原则
预防衰弱症发生越早越好,但如何做到?主要注意2大要点,第一个慢性病要控制,其次是运动和营养。
在饮食方面,总热量要足够。她说明,「身体需要基础能量,如果没有肾脏方面的疾病,对预防衰弱最好的成分还是蛋白质,也是肌肉修补和生长的原料;对老年人来说,蛋白质不够,容易罹患肌少症,萎缩比较快。」
但她曾遇过有些病人因蛋白质补过头,连续超过2周,每天喝鸡精,反而让肾功能指数飙升。
国人饮食碳水化合物的比例偏高,素食者要留意蛋白质摄取量偏低,检视是否充分摄取各类营养素。
运动方面,预防衰弱没有所谓最好的运动,而是要掌握「均衡」原则,「光靠走路运动量不太够」,每周可交错进行有氧、阻抗、平衡感训练等,如打太极、土风舞,都利于平衡,有些专家建议接触球类,可同时促进社交行为。
50岁开始,最适合预备要有什么样的老年生活,一定要趁现在打造自己的体质,预防以后衰弱。尤其中年人是家庭照顾主力,除了帮长辈顾健康,更须调整生活模式,及早为良好的饮食、运动定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