泾川大棚“航母”生长记 得从远方“亲戚”的帮扶说起

夕阳的金辉,暖暖地泼洒在泾川县汭丰镇龙王村一眼望不到边的蔬菜园区。一座座蓝顶土墙的日光温室整齐排列。

原标题:泾川:大棚“航母”生长记

夕阳的金辉,暖暖地泼洒在泾川县汭丰镇龙王村一眼望不到边的蔬菜园区。一座座蓝顶土墙的日光温室整齐排列。棚里,红彤彤的辣椒挂满枝头,翠生生的黄瓜顶花带刺,菜农章玉存轻轻摘下一根翠绿的黄瓜,递过来“尝尝,甜!脆!这才是咱大棚里长的!”

这满棚的生机,和章玉存脸上的光彩,都浸润着千里之外天津武清协作帮扶的心血。一条由蔬菜编织、跨越山海的协作路,在黄土高原上扎下了根,结出了果。

“我以前种的钢架大棚,不懂技术,用的土办法,种的菜品质不好,效益低,挣不下钱。自从天津武清区帮扶干部来给我们修了第七代‘下蹲式’日光温室,不光棚大、保温好、设备先进,还给我们引进了新技术、新品种,收入也增多了。”章玉存笑着说。

龙王村的改变,还要从天津武清区的帮扶说起。

泾川县汭丰镇党委副书记、镇长曹刚介绍说,2023年,在天津武清区的大力帮扶和支持下,镇上争取东西部协作资金3460万元,重点打造泾汭河川区万亩设施蔬菜园区汭丰核心区。

帮扶资金犹如一场“及时雨”,几年来,13座崭新的日光温室、6座钢架大拱棚、10座气派的五连栋大棚、79座“新式武器”——第七代“下蹲式”日光温室在汭丰镇拔地而起。

“这可不是一般的棚,这是蔬菜中的‘航母’”,泾川县蔬菜办主任张宏生,拍着温室的保温墙说:“第七代日光温室在泾川落地,是寿光经验与天津技术的‘混血儿’,这个棚有三大特点,一是面积大,二是采用天津农科院研发的‘下蹲式’结构,三是采用武清区引进的智能物联网系统和天津专家推广的‘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棚内温度、湿度、光照全部自动调控,能耗降低40%,产量却翻了一番。”

武清区的帮扶不仅“送技术”,更是“育人才”。2023年以来,武清区累计派出12名农业专家驻点泾川,开展“田间课堂”培训28场,860个像章玉存这样的菜把式把新技术揣进了兜里,种进了地里。

销售一头连着群众,一头连着市场。在武清区牵线搭桥下,“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扎下了根。合作社管技术、跑销路,章玉存只管安心种好菜。“基地+企业+电商”,菜摘下来,冷链车直接拉走,有的进了西安、兰州、天津的大市场,有的装进快递盒飞向全国。

章玉存再也不用蹲在路边卖菜了。“种得好,还得卖得好!现在棚均收入十万块钱,这在以前,做梦呢!”他黝黑的脸上笑开了花。

品牌是产业的灵魂。泾川蔬菜有了武清帮忙吆喝,品牌也越擦越亮。“泾川辣椒”、“泾川甜瓜”、“泾川番茄”,正努力往“甘味”品牌里挤。“回中”、“中穗先森”这些本地商标,也在市场上露了脸。包装袋上,“泾川蔬菜”几个字越来越显眼,黄土地上的好滋味,正香飘四方。

说起种菜的收入,汭丰镇党委书记段文军,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大棚归村里所有,租给企业经营,村集体一年能落99万多租金;蔬菜园区能吸纳80名群众长期务工,每年人均收入3万元,像章玉存这样承包大棚的,一年净赚10万多元,还有158户群众通过土地流转户均增收5468元。

“东西部协作这个政策真的太好了,天津武清区在我们这个地方帮我们建了这么多蔬菜大棚,在家带孙子,捎带挣点零花钱,比啥都强!”朱兰贵一边麻利地摘着辣椒,一边对记者说。

棚连着棚,菜连着菜。武清与泾川,用蔬菜作针,以山海为线,在黄土地上绣出了富裕图景。从老把式的疑虑到新农人的笑脸,从土法子种菜到智慧棚耕耘,从提篮叫卖到品牌远扬……这场跨越千里的“山海情”,在泾川的蔬菜大棚里生根发芽,结出了沉甸甸的“致富果”。这“棚”里“菜”出的,不只是鲜嫩的瓜果,更是红火的好日子。山海间的菜篮子,盛满了希望。(泾川融媒记者:吕金龙 王宇)

(阅泾川)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