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以三十六载光阴为墨,以赤诚匠心为笔,在教育的诗行中写下“立德树人”的厚重篇章;她以书卷浸润灵魂,用文字叩响心扉,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生命的绿洲、思想的灯塔,更以“种太阳”的师者情怀,照亮万千学子的成长之路,她就是商丘市第一中学“功勋教师”闫素梅。
初心如磐 语文田野勤耕耘
“幸得走上教育路,自此人生多暖春。”1989年,闫素梅怀揣着教育理想踏上了三尺讲台,从此便与语文教学结下不解之缘。作为中学高级教师、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她常年扎根教学一线,以“文以载道,语化人心”为信条,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深植课堂。
从风华正茂到鬓染霜雪,一万三千多个清晨,她在教案本上编织知识的经纬,把教科书翻出毛边,让红钢笔褪去棱角,却让平凡的日子在文字中绽放新芽。面对“三怕语文”的学生,她以信手拈来的典故、脱口而出的诗句、幽默智慧的引导,将“周树人的深奥”化为“解密的乐趣”,让“文言文的艰涩”化作“穿越的浪漫”,使“作文的恐惧”变为“心灵的独白”。
教育有方 以文化人润无声
学生们都说:“闫素梅老师的课堂,是文字与灵魂的共舞。”
闫素梅认为:“读书即读心,共鸣是最高境界”。她独创的“课前演讲三分钟”“自由写作十分钟”教学模式,让泛黄的笔记本成为青春的见证;她倡导的“我手写我心”,教会学生用真诚丈量世界,用思考点亮笔尖。那些被她辅导的学生,许多捧回了国家、省级演讲比赛、作文竞赛、诗词大赛的桂冠;那些被她唤醒的文学种子,有的成长为儿童文学作家,有的以诗意栖居人生。
她更以“字词句章是根基,家国情怀是灵魂”的育人智慧,让语文课堂既有文字的深耕,更有思想的拔节。一堂《岳阳楼记》,激荡少年“先忧后乐”的胸襟;一首《满江红》,点燃了学子“莫等闲”的壮志。
师者大爱 甘为春雨育新苗
“课比天大”是闫素梅刻入骨血的誓言。暴雨滂沱之日,她挽起湿透的裤管准时站上讲台;毕业班灯火通明时,她伏案批改的身影与星光同辉。办公桌抽屉里珍藏的毕业合影,记录着她与学生的“独家记忆”:那个险些辍学的寒门学子,在她的资助与鼓励下穿上警服;那个痴迷拆解收音机的男孩,如今在航天领域书写“九天揽月”的传奇。
学生家长感慨道:“闫老师让孩子爱上语文,更教会他们做人。”学生眼含热泪说:“闫老师不仅是老师,更是自己人生的摆渡人。”
而闫素梅自己,始终以淡泊之心珍藏这份教育的馈赠,皱纹里沉淀的是时光,白发间闪耀的是初心。
薪火相传 杏坛深处自成蹊
三十六年风雨兼程,闫素梅以“摇动树、推动云”的姿态,让教育之光照亮更远的地方。她编辑校报、开设作文讲座,将考场写作升华为生命表达;她发表论文、精研教法,把教学经验凝练成育人真经。面对青年教师,她倾囊相授,让语文的薪火代代相传;面对教育变革,她以传统文化为锚,在时代浪潮中守护语文的本真。
那些被她点亮的课堂,早已超越分数的标尺,成为滋养学生心灵的甘露。
“当学生以诗意对抗浮躁,用真诚对话世界,便是对我教育理想最动人的回应。”闫素梅说。
语文为舟 丹心为炬种太阳
暮色中的商丘市第一中学的校园静了,但闫素梅点亮的光却永远醒着。那光在早读课的书声琅琅里,在毕业照的灿烂笑靥中,更在每一个被文字温暖的灵魂深处。
三十六载春秋,她以语文为舟,载学生穿越古今;以丹心为炬,为青春指引方向。闫素梅说:“真正的教育,是在学生心里种太阳的人。”而她自己,早已成为那轮不落的红日,用永恒的光热,让教育的杏坛永远春暖花开。( 李德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