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公园,上海本地市民习惯称其为虹口公园。而在互联网上,它则以“中老年合唱队”“扰民”等关键词为网民所熟知,其中不少评论甚至上升到对老年人的谩骂,“吃饱了饭没事做”“600号里出来的”“退休工资太多”等等。
6月底,鲁迅公园合唱队扰民现象再次引起关注。一段网络视频显示,园方保安手举“控制噪声”警示牌提醒园内游客,有人与其发生冲突。记者梳理发现,公园内合唱队的现象已存在近10年之久,且园方早在2016年已开展了整治。
△鲁迅公园
为什么鲁迅公园
有如此大的吸引力?
这些老年歌者
知道网民对他们的谩骂吗?
公园里的其他游客
又如何看待这些合唱队伍?
7月初的一个周六下午
记者前往鲁迅公园实地探访
“一颗老鼠屎坏一锅粥”的自省
地铁8号线虹口足球场站6号口出来就是公园4号门,步入公园,成片的绿荫擎起一份清凉,好像39度的高温也没了那么大的威力。不远处河边上,一群中老年人在树荫下围成圈弹奏乐器、唱着歌。现场没有刺耳、嘈杂的声音,伴着旋律吹着微风,反倒有些许享受,记者用手机软件实测该处分贝为70上下。
歌队休息间隙,记者找到了合唱队的负责人张女士。“一颗老鼠屎坏了一锅粥。也不怪网上说这里痴头怪脑,像600号里出来的。”关于虹口公园合唱队的争议,她很清楚,也很坦诚,“有的人唱歌外放音响太吵,也有的队伍不正经,保安提醒后,他们还倚老卖老和人吵架,影响确实不好。”
作为一支民间自发形成的合唱队,队友们或是在公园现场观摩后感兴趣加入,或是歌友、老同学、老同事之间口口相传,相约到此唱歌。张女士作为负责人,则会在合唱队的微信群里约法三章,要求大家不带大功率音响,注意自身的行为举止,“一直吵吵闹闹,不仅破坏公园秩序,也破坏了公园的形象,我知道他们公园一直在管的。”张女士称,目前合唱队只使用一个小音箱,“也不能不用,否则声音出不来,变成清唱了。”
记者在公园看到,数名保安会手举“公共场所 控制噪声”的劝导牌在不同的合唱队与单人唱歌者周围来回走动,提醒大家将音量控制在70分贝内。公园南门附近的广场上歌队较多,有的十几个人一群,有的三两成群。记者当日用手机软件测试分贝,发现多个团队已超过70。
△记者现场用手机软件实测公园内一合唱队分贝,显示为78
张女士认为,既然公园如今没有对所有的合唱队伍“一刀切”禁止,大家就要珍惜现在的环境,提高自身素质,配合公园管理。
公共空间资源的争夺
考验园方管理智慧
记者发现,合唱队员们的手上或者身前的谱架上,还放着一本厚厚的歌单:《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一条大河波浪宽》《当兵的人》《梅花三弄》《山歌好比春江水》……几乎都是民歌、老歌、红歌。
张女士说,年轻时他们那代人接触的文艺作品少,而唱歌,尤其是大合唱成了不少人的兴趣爱好,“当年我们还有文工团、文宣队,唱的都是一些红色歌曲,所以现在我们也喜欢唱革命老歌,一首歌就是一个故事。”
△谱架上的歌谱
当天,记者在公园内也随机采访了多位市民游客。“年轻时我就喜欢唱歌”“他们就像以前的文宣队”……记者发现,多位上了年纪的受访者均提到了合唱团老年人身上普遍存在的“文工团烙印”。这种烙印并非仅仅是个人爱好,而是一个时代在一代人身上刻下的深刻文化印记。当这代人步入老年,在相对自由宽松的社会环境中,这种烙印便自然流露,以公园歌队、广场舞等形式重新焕发生机,成为当代中国城市公共空间一道独特的文化景观,同时也带来了关于公共空间使用、噪声、代际差异等新的社会议题。
也有受访者表示,如今公园内合唱队的争议与广场上跳广场舞的争议类似,“都是关于公共空间资源的争夺,也都面临着管理困境。”
一位年轻游客告诉记者,他来公园参观鲁迅纪念馆,出地铁站时经过一个合唱团,“感觉氛围还不错。”
一位前来公园荷花池拍荷花的受访者表示,有时嘈杂的音乐的确会让人心烦意乱,但公园最重要的是人气,“没有人,这公园也没有开下去的必要了。”他认为,这给园方管理带来了难题,“虹口公园的人气算高的,交通也便捷。南翔古猗园也有荷花,我就不高兴跑去拍,太远。”
合唱队内一位手持自带音响话筒的受访者认为,他的话筒音响声音轻,几十米开外就听不见了,而且公园4号门处周围并无居民区,对他人影响较小。记者谈起有人在网络上评论公园里合唱队的人是“吃饱了饭没事做”“退休工资太高”,对方认为这种说法并不对,“我们的退休工资也都是靠自己年轻时奋斗出来的。”
分类管控:55支文体队伍
将迎差异化降噪细则
只有上海鲁迅公园内有这样独特的景观吗?
其实并不然。记者梳理发现,根据官方媒体报道,全国多地皆有以老年人为主的音乐合唱队。例如新华网“秀我中国”栏目曾于2024年报道北京景山公园内“由爷爷奶奶们组成的合唱团”。该视频报道介绍,每周日下午,他们都会在公园内演唱歌曲,所唱的歌曲均为老歌、红歌,如《让我们荡起双桨》《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红星歌》……耳熟能详的歌曲经过爷爷奶奶们的演绎,吸引了一大批游客驻足停留,加入一起合唱。
今年7月,北京交通广播报道了90岁高龄的著名音乐家谷建芬现身北京陶然亭公园,与月季园合唱团的歌友们共同进行了一场露天音乐会。她曾创作《滚滚长江东逝水》《年轻的朋友来相会》《思念》等经典歌曲。
北京的公园管理方同样遇到合唱团、乐器合奏、广场舞等备受诟病的高分贝休闲活动投诉与管理难题。2019年,《北京日报》报道天坛公园降噪分核心文保区、观光游览区、休闲娱乐区三个区域进行。核心文保区包括祈年殿、回音壁、丹陛桥等七个景点,在这里不得进行与游览观光无关的活动。而在内坛墙内除核心文保区的区域,允许开展晨练或娱乐活动,但不得外接扩音设备。在内坛墙外,可以进行演唱跳舞等活动,但音量不得高于70分贝。
记者梳理发现,早在2016年,鲁迅公园就已就合唱队噪声问题进行治理。据《解放日报》报道,鲁迅公园曾发布《鲁迅公园文明游园守则》《鲁迅公园噪声管理规定试行办法》,规定开展歌舞、跳操等健身娱乐活动应听从公园工作人员安排,歌舞、跳操等活动音量应控制在70分贝。非经公园同意,开园至上午10时外不得携带扩音设备、音响喇叭等器材入园。
7月24日,记者从鲁迅公园获悉,园方高度重视噪声管理。目前园内共有55支市民文艺队伍,活动集中于周末下午,夜间已明令禁止。园方坦言,虽安排保安举牌提示音量需控制在70分贝以下,但常出现保安一离开,音量即反弹的现象。为此,园方正针对唱歌、跳舞、乐器演奏等不同活动类型,制定差异化的噪声管理细则。
记者探访当日在公园门口仔细观察,尽管几处大门口均张贴了“关于印发《上海市噪声污染防治行动方案(2024—2026年)》的通知”,但鲜少有人驻足了解密密麻麻的条款。
△公园大门上张贴的通知
这场持续十年的噪声治理博弈将走向何方?记者将持续关注鲁迅公园的破局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