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告无效时,可以开火射击!”这不是战争片台词,而是6月27日,央视播报中那句斩钉截铁的官方表态。短短六个字,重如千钧,直接把空中较量拉进了实战边缘。从警告驱离到实弹还击,这背后的意味,不止在于一次战术转变,更是中国空军在复杂国际局势中亮出的清晰信号。
这事儿的突然,但又并不突兀。过去几年,东海、南海、台海空域,外军战机越来越频繁出现在“家门口”。各种高强度贴近侦察、绕飞挑衅,不断刷新中国空军拦截记录。尤其是台海周边,美日军机甚至绕岛飞行、穿越中线,明显想逼中方出手。
2019年3月31日,是个分水岭。那天,中国战机罕见飞越台海中线,台军F-CK-1、F-16紧急升空拦截,双方对峙近十分钟。事后双方各执一词,但从那天起,解放军不再拘泥于传统空域边界,开始多角度实兵操作。
随后几年,战机绕台成为常态。2022年8月,佩洛西访台,中方展开“围台”演训,苏-35穿越台湾岛西部空域,引发轰动。此后,东部战区几乎每月都有“贴脸飞行”,从空中警戒转为实战模拟。
空军不只是飞过去“亮个相”,背后调配的雷达系统、通信干扰、武器锁定,都在强化战场规则:敌人动得越近,我方就越实战。这套逻辑越来越清晰,但那时候,开火从未成为公开允许的选项。
直到6月27日,央视播报那条突发新闻,彻底打破了原有的模糊底线。这次不是匿名消息,不是民间解读,而是来自央视的正面表达。开火许可,意味在非常规状况下,空军有权采取最后手段。
这条新闻发出后,网上舆论瞬间沸腾。支持者认为总算硬气了,不能再让外军肆无忌惮靠近。也有人担心,会不会因此引发冲突升级?但冷静看这条表述,央视其实留了明确前提——“警告无效时”。
这不是轻易就开枪,而是把战术升级的流程讲得清清楚楚。外机靠近,首先发出喊话警告,然后派战机伴飞、拦截、干扰,如果仍不理会甚至作出危险机动,那就是“最后通牒”。一旦跨线、挑衅、冲撞,空军可依法开火。
这个“依法”也不是随口说说。中国《国防法》《人民解放军军队纪律条例》《领空管理条例》等,都对国家主权防御、军队自卫权利有明确规定。尤其在边境空域,国家有完整合法的空防识别区和指挥流程。
央视之所以此时释放这个信号,不是偶然。一方面,近几月周边挑衅确实加剧。美军RC-135、EP-3频繁现身南海,日机在东海尾随监视,中方多次发出通报和抗议。另一方面,台海局势因“赖清德”言论再度升温,岛内频繁进行“防空演练”,渲染战争氛围。
在这种背景下,如果继续沉默,会被误解为“可退让”;如果贸然出手,又可能遭“碰瓷式”宣传。所以,一句“可以开火射击”,就是信号管理术——谁来,什么后果,说清楚,说明白。
这个做法并非中国首创。美国早在几十年前就确立“近距离拦截规章”,在伊朗、叙利亚上空多次击落不明或拒不听令战机。俄罗斯空军也频繁在黑海、波罗的海用“逼近锁定+警告开火”应对北约侦察机。
但中国过去很少这么做,主因是稳中求进的战略思维。但现在态势已变,军力增强、经验累积,空军有了更强的底气和更硬的手腕。中央对边防军种的授权也随之提升,从“应对式反应”转向“规则式主导”。
说到底,这六个字不只是军事动作,它是外交话语、舆论导向、战略警示三者合一。警告谁?当然是那些频繁试探底线的外军势力。传达什么?中国不再只是“表态”,而是“表决心”。
未来,这句话大概率会成为战术“口令”。飞行员在面对高风险对峙时,手里不只是摇杆,还有“可以还击”的权利。在高原、高空、高压下,这样的权限意味着安全,也意味着危险,但更意味着底气。
如果某一天真的发生击落事件,不会是偶发冲动,而是依法有据、按程序处置。谁越线,谁担责。这场空中的博弈,不再是你来我退,而是你动我守,我动你退。规则改写,从这一刻开始。
可以预见,这六个字之后,空军训练将更贴近实战,空域管控将更严密,国际军事交锋也将更“硬碰硬”。这不是简单一句狠话,而是一次信号宣示——警告过了,责任自负。
在风云诡谲的东亚天空下,每一次飞行不再只是演练,而是主权巡航;每一架升空,不只是威慑,更是承诺。央视六个字,说尽一切。